東方主戰場上的音樂豐碑

作者:曾偉    發布時間:2025-08-26   
分享到 :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今天的人們可以通過那段彪炳史冊的歲月裡淬煉的經典音樂作品,重新走近救亡圖存的苦難與輝煌。

“二戰”期間具有標志性的中國音樂作品,大多聚焦抗戰主題。它們中有賀綠汀1937年根據八路軍游擊戰法創作的《游擊隊歌》,麥新1937年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冼星海1939年與光未然合作的《黃河大合唱》、與塞克合作的《生產大合唱》。此外,后來成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以及《抗敵歌》《熱血歌》《新四軍軍歌》《八路軍軍歌》《救國軍歌》《遠征軍歌》《我們在太行山上》等,無不表達出中國人民誓死打敗侵略者的意志和決心。

在描述“二戰”、誦詠和平的音樂創作領域,中國作曲家以本土化音樂語言構建了獨特的“二戰”敘事,成為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音樂見証。

中國抗戰時期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於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1938年光未然在壺口瀑布渡黃河時被壯景所震撼,后結合行軍見聞完成歌詞。冼星海在延安窯洞中僅用6天完成作曲。作品通過《黃河船夫曲》《保衛黃河》等八個樂章,展現中華民族的抗爭精神,被譽為“一曲可頂十萬毛瑟槍”。八十多年來,其激昂的旋律始終縈繞在國人心頭。1970年由中國音樂家集體改編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更是通過西洋樂器對中國合唱音樂語匯的詮釋,使其成為全球認知中國抗戰精神的文化符號。據不完全統計,該作品已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演出逾千場,成為享譽全球的經典鋼琴作品。

由莫耶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延安頌》創作於1938年。時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期,延安作為革命聖地吸引了大批愛國青年。鄭律成與莫耶當時在延安,受革命激情與寶塔山自然風光的啟發,創作了這首最初名為《歌唱延安》的歌曲,后更名為《延安頌》。歌曲開創了中國頌歌體裁的先河,2009年被列入“中宣部推薦的100首愛國歌曲”。《延安頌》以寶塔山與延河水為意象,將革命聖地的壯美與抗戰激情熔鑄於旋律之中,開創了抒情性與戰斗性交融的紅色音樂范式。

作曲家呂紹恩1960年創作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重要作品,2005年應上海出版社之邀將原曲擴寫成三樂章協奏曲並易名為《血戰狼牙山》。作品以1941年五名八路軍戰士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阻擊日軍后跳崖的真實事件為題材,開創了戰爭題材琵琶“武曲”的新范式——在曲式上,首次在琵琶曲中借鑒西洋奏鳴曲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同時保留傳統敘事體“武曲”結構,在激烈敘事中融入情感層次,通過慢板段落刻畫悲壯情懷。

音樂作為跨越時空的情感載體,既銘刻著戰爭的創傷,也凝聚著民族的精神力量。這些作品通過藝術重構,將個體苦難升華為集體記憶,形成獨特的“戰爭美學”范式。從檔案學視角看,它們保存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情感密碼。

今天,我們重溫這些熱血奔涌的抗戰作品,從中更能關注到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光輝。新媒體傳播則使“黃河”等作品獲得重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聽、開始唱,及至頻頻亮相國際舞台,這些足以証明偉大的藝術作品能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遺產。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