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心靈的歸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於父母的發展。”馬克思一生不知疲倦地學習與工作,不僅犧牲了身體的健康和生活的快樂,還將自己的財產全部獻給了革命事業。他說道:“我對此一點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開始生命的歷程,我仍然會這樣做。”馬克思通過言傳身教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三個女兒,使她們都樹立了共產主義信念,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除了培養孩子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之外,馬克思還堅持通過閱讀經典名著和講故事等方式告訴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馬克思指出:“我們青年學生的教育既以教義問答為基礎,又以古代經典作家的著作和各門科學為基礎。”他給孩子們朗讀優秀文學作品,包括荷馬的全部作品、《一千零一夜》《堂吉訶德》等,並和她們熱烈討論其中的內容,引導她們追求善良和真理。他將教授孩子知識的過程看作是與其共同成長的過程。馬克思還明確指出父母在培養和教育子女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寫道:“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把勞動教育貫穿家庭教育的始終,不僅鼓勵孩子從事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還提倡她們幫忙謄寫文章、校對稿件、回復書信、翻譯文章,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工作。他認為,從事勞動能夠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促進腦力和體力的協調發展。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馬克思將革命理想融入家庭,告訴孩子們正義終將取代黑暗。大女兒勞拉與法國共產主義者拉法格結婚,這讓馬克思深感欣慰。二女兒珍妮在父親鼓勵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多次為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投稿。小女兒愛琳娜選擇留在馬克思身邊,擔任私人秘書,在媽媽去世后,承擔起了照顧父親的重任。盡管愛琳娜曾夢想成為一名演員,並在業余劇團中演出,但最終還是選擇將一生奉獻給父親的革命事業。馬克思的三個女兒最終成長為信仰堅定、品德高尚的杰出女性,與馬克思的言傳身教和良好家風密不可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孕育與形成了優良的紅色家風。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作出了榜樣。毛澤東立下不搞特殊化的三條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教育和要求子女無論是陝北下鄉還是工廠勞動,無論是蘇聯軍校學習還是奔赴朝鮮戰場,都要躬先士卒,積極投身到為國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去。朱德給家人規定“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不准親友相求﹔不准講究吃、穿、住、玩。周恩來沒有給親屬留下一磚一瓦,卻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強的“十條家規”……這些家規嚴、家風正的佳話,是中國共產黨人家風建設中永不褪色的“傳家寶”。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風建設,早年在《之江新語》中指出:“領導干部的生活作風和生活情趣,不僅關系著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關系到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對社會風氣的形成、對大眾生活情趣的培養,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圍繞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表重要講話,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這些重要論述,著眼於黨的事業長遠發展,把對領導干部家風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到新的高度。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向優良家風的典范學習,做好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推動家庭文明新風充盈千家萬戶。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