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在抗戰紀念館開講

一寸山河一寸血 觸摸“歷史深處”的豐碑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宇龍 記者 王聰聰    發布時間:2025-09-01   
分享到 :

年輕的觀眾來參觀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時,館長孔令欣總會想起歷史深處一個叫“劉守玟”的女兵。她的生命終止在1938年,犧牲時年僅18歲,但她的故事隨著台兒庄大戰紀念館的紅色沉浸式劇場“走”進大中小學,直到今天仍在上演。

8月29日,國務院印發通知公布第四批34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目前,中國已公布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達到294處,俄羅斯、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都有紀念中國抗戰的地標建筑。

中國人民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開營儀式現場,該校攜手17個全國重點革命紀念館啟動“革命紀念館裡的大思政課”品牌項目。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這些抗戰紀念設施與遺址,正在成為開展思政課教育的重要場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常態化開設包括“以史為鑒課”“緬懷儀式課”“遺址尋訪課”“和平手工課”等內容在內的“大思政課”﹔上海財經大學形勢與政策課曾開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師生走過100枚抗戰老兵手印組成的“手印牆”﹔今年,平型關大捷紀念館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舉辦了“平型關下話青春”大思政課活動……

“希望讓年輕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英雄是怎樣作出決絕選擇的,從而產生對歷史更深的興趣,繼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是我們推出思政課的初衷。”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季寧告訴記者。

彈孔、鋼盔與殘歷

如果要再現台兒庄戰役的悲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勝過文字:那是從台兒庄清真寺西小講堂千瘡百孔的彈孔牆上取下的一塊。“不到一平方米的彈孔牆上,密集地布滿了94個彈孔,可見當時戰役的激烈和慘烈。”孔令欣說。

8月22日,一些學生在滇西抗戰紀念館參觀。視覺中國供圖

1937年12月,日軍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后,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日軍夾擊徐州首爭之地。歷經激戰,中國軍隊殲敵萬余,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首次大捷。如今,台兒庄古城中有以彈孔牆為代表的53處大戰遺跡。孔令欣認為,文物和遺址能從視覺上將觀眾拉回到抗戰歷史中,“我們館的噴泉用子彈頭(的造型),垃圾桶全部都是手雷的樣式,營造戰斗場景”。

在滇西抗戰紀念館,由1000余頂鋼盔組成的“鋼盔牆”代表著奔赴緬甸抗日的40余萬名遠征軍將士。“一進大廳,有一個很開闊的空間,三面牆壁上密密麻麻地挂滿了遠征軍將士們佩戴過的鋼盔,就把人的思緒一下子拉入到了戰火紛飛的歲月,這是很震撼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宣教部主任寸波艷介紹,一款鋼盔文創受到不少軍事愛好者的喜愛,該館根據展陳元素推出的文具、工藝品、明信片等文創單品已有近2000種,銷售量很大。

觀眾還會參觀2013年該館西側修建的一條全長129米的中國遠征軍名錄牆,“它是‘活著的’名錄牆,我們從開館以來持續向社會征集中國遠征軍名錄,定期增刻上去”。“很多老人在牆上找到了自己父輩、長輩的名字失聲痛哭,也會和我們(館員)講先輩參戰之后,他們幾代人的際遇和生活,這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本生動的教材。”寸波艷表示,這兩處震撼場景對觀眾來說,是把人的思緒進行集結和整理,“震撼的同時,你會敬畏歷史,再進入展廳,會想要了解背后的更多東西”。

走向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目光首先會被一座18米高、形似台歷的石碑吸引,它是由魯迅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賀中令教授設計的“殘歷碑”,時間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

“台歷是殘缺不全的,可以看到上面有一個大寫的‘七’字,這一天是農歷八月初七,‘初’字被炮彈痕跡破壞,無法看到。那些彈痕組成了‘骷髏群’,宛如不泯的冤魂穿越時空,向人們訴說著不應忘卻的歷史。”季寧介紹,“殘歷碑”前每天都有觀眾排隊拍照,“它用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將歷史的這一天永遠定格在那裡”。今年8月15日,《正義審判——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史實特展》就在殘歷碑廣場開幕。

在家鄉和遠方,讀懂一場戰役

8月15日同一天,滇西抗戰紀念館“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滇西篇章”展覽開展,該展覽自今年4月初啟動閉館改造工程,經過4個多月的改陳提升,以全新的面貌向公眾開放。目前,該館陳列2.8萬余件藏品,1000余張珍貴歷史圖片及影像、場景復原。

史料向觀眾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磅礡力量,以及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和意義。“凸顯了滇西抗戰在抗日戰爭和二戰的位置、意義,及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起到的作用。”

寸波艷介紹,針對青少年觀眾,講解更側重歷史故事,“激發本地中小學生愛自己的家鄉,知道家鄉的土地上發生過這樣慘烈的戰爭,在以后學習中串聯更多知識”。該館與周邊小學開展特色課程進課堂,講解員們也會帶上展板、歷史影像資料到鄉村中小學宣講。寸波艷記得,在騰沖市界頭鎮,她們重點講的是騰北游擊區的故事和抗戰時期發生在當地的戰役,“讓孩子們把自己生活中原有的認知和歷史做一個結合,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家鄉的往事”。

每年寒暑假,來滇西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的外地觀眾大量增加。“近年來,大量關於遠征軍題材的文藝作品如電視劇、電影等熱播,更多人了解了緬北滇西戰役的歷史。”寸波艷說,她加入時,滇西抗戰紀念館還在建設中。從2014年開始,該館每年寒暑假都面向小學生舉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目前共培養3600多名“小小講解員”。“我們會帶‘小小講解員’到來鳳山抗日作戰遺址,讓他們身臨其境地了解戰斗的艱辛。”寸波艷見証了孩子們的成長,“最早接受培訓的孩子,有的已經工作或讀大學,閑暇時還會過來當志願者”。

一座紀念館就像一塊碑

年輕人能在紀念館裡找到很多80多年前的“精神榜樣”。台兒庄大戰紀念館的展櫃裡,有一把紅色塑料手柄的匕首。這把匕首是1920年出生的劉守玟進入湖南女子中學讀書時,父親送給她防身用的,她后來加入女學生衛生隊赴上海淞滬戰役救治傷員。1938年犧牲前,她留給父母一封信:“女兒離家參軍沒有告訴父母,身死台兒庄我不后悔,隻望父母不要悲傷。看到女兒的照片,就猶如女兒回到你們的身旁。”直到犧牲66年后,志願者才找到她的老家。

8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新生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受訪者供圖

“劉守玟是台兒庄戰役中青年學生的縮影。”孔令欣認為,“整個台兒庄戰役涵蓋各個民族、各個黨派,是不同階層的人團結一致抵抗外侮而得到的一場勝利”。圍繞劉守玟,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創作了沉浸式劇目《以青春之我》。“我們自己編創,我們的講解員自己演,(紀念館)把他們培養成演員、教員、講解員、輔導員‘四位一體’。我們要用新的傳播形式,用真情實感來演繹,而不只是講解。”

拍攝於台兒庄戰役的照片裡,很多無名英雄都很年輕。“台兒庄古城恢復重建時,發現了兩具無名尸,經過山東大學考古,通過骨骼鑒定,確認都是中國軍人的,一個二十七八歲,一個在30歲左右,於是我們就把他們安葬在紀念館西側的台兒庄大戰無名英雄墓。”孔令欣說,他想起當年的敢死隊員希望“為我們立一塊碑,讓后人知道我們是為抗戰而死的”,他認為紀念館本身,就像為悲壯歷史而立的一塊碑。

“以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英雄沒有外援、孤懸敵后、沒有武器,面對種種困難,卻從來沒有改變信念。”季寧說,紀念館思政課存在一條“暗線”:“現代人需要面對困難的能力,當個人能力不足的時候,應該怎樣去做?我們經常會講述英雄面對困難時是怎麼做的。這是我們在思政課中向大學生傳遞的觀念,我們不會直白地給出答案,而是希望年輕人自己在歷史中發現這些寶貴的智慧。”

抗戰紀念館裡的大思政課怎麼上

在紀念館業界,“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成為近年討論的重點。2024年10月,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舉辦了一場新時代館校協同與大思政課教育經驗交流會。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宣教科科員辛甜在會上提出,紀念館社會功能的發揮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和檢驗平台。辛甜介紹,該館圍繞大戰紅色故事創新編排《遙遠的等待》《清明的思念》《血肉鑄就民族魂》等沉浸式紅色革命劇目,融入了快板、舞蹈、情景劇等多種形式。目前演出已經接近100場,觀眾達5萬多人。

部分中小學學生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研學。受訪者供圖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已與50余所高等院校和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其中在2023年成為曲阜師范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2024年,紀念館“送課上門”,在該校舉辦了新生入學教育“愛國主義主題報告”及情景劇演出。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季寧也有一段忙碌的“送展”回憶。送展要犧牲講解員的休息時間,有時,講解員“要在一天半的時間裡走三四所大學”,但季寧認為很有意義:“學校老師很驚訝,學生全程都能跟著我們的思路走,我們當時也覺得很驕傲。”最初她們隻在中小學設計互動,后來逐漸嘗試和大學生互動,也得到歡迎,“我們做講解工作習慣和觀眾互動,在互動中我才能知道他能跟上我的思路”。

該館宣講團還曾帶著數字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研學課程,開啟“傳遞歷史溫度·愛上這片熱土”——九一八研學足跡點亮全國實踐活動,歷時兩個月,跨越5個省份、13座城市,走進20余所學校,觸及4萬余名師生。

上學期開學,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創新嘗試用DeepSeek助力大思政課。“在沈陽大學,我們請大學生們用DeepSeek整理抗聯英雄的介紹,再自己上台講述英雄的故事,它的意義不在於記住某位英雄的事跡,而是通過這種互動,讓大家對這段歷史感興趣。”還有講解員讓DeepSeek“出十道關於東北抗戰填空題”,和學生們進行問答互動。

今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決定開展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主題的大中小學“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推廣工作,相關通知提到了紀念館、博物館與大中小學校的多種合作形式,包括打造“紀念館裡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把革命文物資源稟賦創造性轉化為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優質資源,開展協同研究,學校邀請紀念館、博物館專家學者和講解員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等。

中國人民大學正在探索校館合作新模式。8月25日,該校舉辦2025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開營儀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滇西抗戰紀念館等17個全國重點革命紀念館代表出席。

當天,中國人民大學攜手各革命紀念館啟動“革命紀念館裡的大思政課”品牌項目,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黨委委員、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以“歌聲裡的抗戰精神”為題,開展了一堂示范課。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將從大中小學不同學段育人目標出發,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轉化為立德樹人的強大效能。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