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煉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精神標識”

作者:甄曉英    發布時間:2025-09-01   
分享到 :

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中最能體現其核心價值、精神特質和文化基因的標志性符號或精神象征,它既承載著歷史記憶,又指引著現實與未來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精神標識在社會文化生活實踐中的作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強調打造一個國家的精神標識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立足中華民族自身歷史文化根基,結合時代需求來凝聚共識,最終形成具有辨識度、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精神標識。認真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刻把握民族精神內核、凝聚團結奮進力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根本在於它們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連續而不保守、進取而不排他、務實而有理想的精神特質,構建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體系和認同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包容整合與不斷豐富,已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連續性發展的精神標識,它讓中華民族擁有了深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自信。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子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既打破了傳統文化的封建桎梏,又守住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精神內核,這種在危機中守正創新的艱辛歷程,是其他民族所難以復制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人類文明躍升中的創造性發展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既延續了傳統文化的“和合共生”智慧、革命文化的奮斗精神,又融入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進而實現了“傳統——現代——未來”的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成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這種標識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現實的選擇,更是未來的方向。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其中所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積澱的文明精髓,這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意義重大而深遠。提煉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所在,更加堅定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認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主動擔當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改革開放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實踐、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所形成的,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勇於擔當、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等精神品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改革開放精神的思想內核,開拓創新、勇於擔當是改革開放精神的實踐品格,開放包容、兼容並蓄體現了改革開放精神的世界視野。改革開放精神既繼承和體現了偉大民族精神,又賦予民族精神鮮明的時代特色,激勵著億萬人民砥礪奮進,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改革開放精神需要在新時代得到傳承與發展,既要堅守其核心內涵,又要根據時代需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堅守初心、人民至上是改革開放精神的價值底色。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的每一步推進都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改革開放獲得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也讓改革開放精神具有了深厚的民生溫度。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來不是封閉的自我循環,而是以開放姿態融入世界。從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到“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國際合作﹔從加入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放包容的精神使中國在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也為世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2022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百年奮斗歷史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無產階級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團結奮斗這一重大論斷,正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得出的科學結論,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團結奮斗的力量源泉,凸顯了人民群眾團結起來的巨大威力。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中貫穿始終的精神主線,也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精神特質。從革命戰爭年代的浴血奮戰到和平建設時期的艱苦創業,從改革開放的開拓進取到新時代的砥礪前行,團結奮斗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戰勝一切困難、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証,成為區別於其他政黨和民族的最顯著精神標識。這一精神標識不僅是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基因的傳承,更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淬煉的制勝法寶。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團結奮斗不僅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要求。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團結奮斗具有了更加鮮明的時代價值,成為應對風險挑戰、開創美好未來的根本依靠。它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旗幟,也是中國人民在復雜環境中站穩腳跟、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撐,進一步彰顯了其作為“最顯著精神標識”的時代意義。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