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是一個逐步選擇、不斷深化的過程——
關於社會主義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是一個逐步選擇、不斷深化的過程。當然也會不斷地遇到問題、困難和風險。在風險面前,在十字路口,能否作出正確選擇,對於改革能否成功至關重要。
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辯証發展的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國外有人認為“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已經發生變化。多年來,不時有人問,改革開放為什麼不先作充分的理論准備?應該先從理論上討論清楚,然后再改革。這其實是一種浪漫主義的空想。理論來自實踐,群眾能不能接受理論,也要靠實踐。在當年那種歷史條件下,很多問題如果不通過實踐,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可能形成正確的理論。中國的改革,實際上是從解決實際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理論認識,再用理論認識來指導實踐。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就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端正了思想路線,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允許農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這是實踐的需要。如果還不允許農民分田包干,就大張旗鼓地討論中國要不要搞市場經濟,在那種思維非常僵化的環境下,能討論出什麼結果來呢?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吵得天下大亂,但什麼事情也辦不成。相反,從實踐開始,大家逐步認識到市場經濟帶來的變化和發展,不用太大爭論,就認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這就是水到渠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要在實踐中認識真理、發展真理。至於怎麼實踐,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改革開放以后重提“摸著石頭過河”,本意不是說不需要理論指導,而是指改革的方案必須先進行試驗,看看在實踐當中會產生什麼效果,是否行得通。這其實是中國的一個非常好的經驗。就像特區一樣,一開始誰能說一定有把握?沒把握怎麼辦?那就摸著石頭過河。專門劃出一個區域,先在裡面試驗,試好了,就推廣﹔不成功,就關掉。理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在實踐當中產生的。在實踐當中才能形成理論認識,思想上也比較容易統一。沒有實踐作基礎,光是空談,根本不會討論出什麼結果來。
改革開放經過了這麼多年,建立了不少新的制度體制,也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規,政策已經很配套。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不能著眼於一個地區、一個點。只要推出某一項政策,往往就是全國通行的政策。必須要看到,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這就需要從整體上做頂層設計,需要實行整體性的協同。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的一個特點,就是加強頂層設計。盡管如此,“摸著石頭過河”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的改革依然有試點。自由貿易區,還有各種示范區、新區等,都是先試點。這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需要指出的是,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辯証發展的過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黨積累了大量關於改革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一系列關於改革的科學理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學理論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將來源於實踐、並經過實踐檢驗的關於改革的科學理論用於指導改革實踐,必將推動改革全面深化。
如何認識改革中出現的認識差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不斷出現,新難點接踵而至。人們對於改革開放的認識和觀念也有一定差別,對於某些具體問題的認識和觀點甚至大相徑庭。
比如說,改革有沒有共識?能不能形成共識?這絲毫不是什麼偽命題,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回答並且必須回答的真問題。改革當然要盡可能形成共識。至於共識到什麼程度,那是需要努力的。力爭形成最大程度的共識,這是改革所需要的,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實際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真理還分為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呢。譬如,要和平,能說它錯嗎?雖然全世界都希望和平,但也不一定個個都想和平,它只是相對而言的總體概念。全世界都希望和平,但並不等於全世界都已經和平。要和平是真命題,不是偽命題。
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個涉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基本趨勢、未來前景以及各社會主義國家的選擇的重要問題。在新形勢下,如何認識和思考社會主義改革的問題,意義依然重大。正因為重要,一個社會的認識是不是能夠完全統一?也不見得。我國的改革開放進行了這麼多年,還是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些正確的思想,有些人接受了,也有人一時半會接受不了,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鄧小平同志才強調“不爭論”。理論工作者的思想總是要走在前面一點,認識清楚歷史發展的方向,才能引領整個社會提升思想理論水平。
新時代新征程,仍然要鼓勵探索、鼓勵思考,但在一系列基本問題上,要盡最大努力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統一到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最大限度發揮改革的合力,減少改革的思想阻力。
辯証看待中國改革開放“模式”
40多年來,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然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反響,具有世界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概括。一是通過改革開放把中國這樣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建設得更好,本身就是一個很偉大的成就,既是對社會主義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走出了一條通過改革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多創新、豐富和發展,進一步深化了人類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僅拯救了社會主義,而且發展了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煥發了生機和活力。三是中國的發展增加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中國發展,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中國的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譬如,脫貧攻堅這麼大的貢獻,怎麼取得成功的?當然是靠改革開放,不改革開放能解決貧困問題嗎?
中國改革開放的做法提供了經驗,但是否用“模式”來概括,要辯証地看。客觀上,它確實是世界上幾乎獨一無二的“模式”,但我們也要看到,這個“模式”還要發展,還要前進,還要不斷完善。另外,要正確處理中國與外國的關系。不要自己把它當成一個模式在世界上推廣。過去我們吃了很多照搬別人模式的苦頭,我們不會要人家來照搬我們的模式。我們有好的經驗,可以向世界介紹,如果有人願意學習,也可以支持他進行嘗試和實踐,他認為哪個經驗好就選哪一個。歸根結底,這是人家的選擇問題,我們不能越俎代庖。
改革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當前,社會主義國家推進改革的環境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改革均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也遇到一些新的障礙。那麼,如何看待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影響?
首先要說明,當年的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現在已經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國家。現在世界上到底還有多少社會主義國家,更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首先涉及社會主義的標准問題,還有誰有權認定的問題。所以,現在講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到底是指哪些國家的改革,很難界定和回答。為了簡單明了,不涉及復雜問題,這裡講社會主義改革,隻講我們中國自己的改革。
社會主義改革當然會遇到很多新的實際問題。當前,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關稅戰、單邊主義、霸凌主義、逆全球化等,都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的態度應該是,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比如,全球化本來就是一個過程,有時候會順利一點,有時候可能不順利一點,有時走點兒回頭路,這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也一樣,有時候快一點,有時候慢一點,這也沒什麼稀奇。
總體上來說,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不能因為國際環境的變化就再回到完全封閉的狀態,更不能說“改革開放搞壞了”,“改革開放沒有必要,現在應該退回去”,這些都是不行的。封閉解決不了自己的發展問題。以科學技術為例,我們固然要發展自己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關鍵領域的技術,這是應該的,但我們不可能包打天下,以為全世界隻有中國才能發展科學技術,別的國家沒有科學技術,不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這是典型的夜郎自大。我們必須堅持自力更生,但也要對外開放、對外交流,通過交流提升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全世界科學技術水平的整體發展和提升。
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各領域都提出了新要求,必須以科技促改革,以改革促科技。科技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影響是基礎性的。機器人、智能化、大數據的發展,引起的不僅是人類消費方式的變化,人類的生活方式乃至生產方式都會發生巨大變化,這必然會要求調整和改革相應的管理體制。
此外,還有科技倫理問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必然會提出一些倫理問題,甚至人類的生存都可能會面臨威脅。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如果有一天它能自主思考,會不會達到人類無法控制的地步?這極需要整個國際社會共同合作,認真研究人工智能涉及的科技倫理問題,明確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這些問題一個國家肯定解決不了,必須大家合作。
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迅猛發展的過程,要相應地去調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治理體制乃至國家治理體制,不調整就難以適應,很容易落后。
(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