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核心要旨與時代價值
轉向生活世界是現代哲學的主要特征之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現代哲學理論也不例外。馬克思基於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以“現實的人”的實踐作為理論出發點,以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世界作為批判對象,形成了基於現實的人、人的實踐與現實世界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理想。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所確立的批判—建構的雙重視角,不僅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等流派社會批判與日常生活批判的現代哲學潮流,也彰顯出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各流派的生活世界理論的本質區別,對於當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指導意義。
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肇始與演進
現代哲學向生活世界轉向的總趨勢是從批判和清算黑格爾哲學開始的。正如《分析的時代》作者所言,“幾乎二十世紀的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都是以攻擊那位思想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的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黑格爾以絕對精神作為哲學出發點,將現實的生活世界視為絕對精神自我實現的具體場所,既讓“哲學置於生活的洪流中”,又使人所處的生活世界成為絕對理性自我呈現、自我運動和自我証明的“精神發展史”。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這種做法不僅導致生活世界淪為抽象、片面的存在,更導致生活在其中的現實的人被異化為意識的附庸。正是在批判和揚棄黑格爾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開啟了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和對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構建。
早在青年黑格爾派時期,馬克思就已意識到黑格爾哲學因拘泥於絕對精神的虛幻世界而對現實的政治與法律難題毫無助益,他在接受鮑威爾批判傳統的同時也受到盧格的重要影響。在清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由於畏懼和無知而遠遠放到彼岸世界的神聖實體移置到此岸世界中來,就是說:將它現實化了,確定了,實在化了”的做法,認為現實的問題只能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得到解決﹔馬克思也揭示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理論片面性:“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証科學開始的地方”,明確將生活世界闡釋為感性且現實的人所棲居的具體世界,並在“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過程中構建起以實踐為根基、以現實的人為核心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論,最終完成批判與建構生活世界的哲學轉向。
從總體上看,馬克思轉向生活世界的演進軌跡呈現出從宗教批判到國家和法的批判、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再到一般的現實世界批判的特征。1843年前后,馬克思在《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摩澤爾記者的辯護》等論著中就注意到黑格爾忽視現實物質利益的致命缺陷,他明確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還認為國家和法的關系也是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部分,“法的關系……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馬克思還敏銳察覺到當時的國民經濟學家“總是置身於一種虛構的原始狀態……他把他應當加以說明的東西假定為一種具有歷史形式的事實”,並明確主張“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從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世界出發,由此展開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系統批判和實踐建構。
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核心要旨與批判特質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世界的批判,既順應了現代哲學轉向生活世界的大趨勢,也為馬克思“兩個偉大的發現”和“哲學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應該指出,馬克思在其哲學生涯中所闡釋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論是十分豐富的,其核心要旨是極其精要而又貫穿始終的。
首先,馬克思將“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作為其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出發點。“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從這一表述可以看出,馬克思立足“現實的人”、人的實踐活動所展現的現實性、豐富性和創造性,賦予生活世界以客觀能動的本質,由此確立與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的根本分野。馬克思明確指出“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正是通過人的豐富的實踐活動既超越了以精神、意志為本體的抽象的人,也超越了朴素、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馬克思以“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構建起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現實導向,並將人的實踐視為推進現實的生活世界變革的關鍵力量。
其次,馬克思將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世界的系統審視與徹底批判作為其畢生的哲學使命。一方面,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異化為與人相對立的異己性力量,揭示了資本主義生活世界所遭遇的普遍異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馬克思深刻剖析了這一困境背后的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根源,揭露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欺騙性與虛偽性,闡明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難以消弭的根本緣由。此外,馬克思還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商品拜物教展開批判,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現象與人類社會的異化現象的本質關聯,構建了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異化現實與意識形態偏見、文化批判之間的內在邏輯,為開展對資本主義生活世界的系統批判提供了科學依據。
最后,馬克思把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及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其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終極旨歸。馬克思認為,人的生活世界本應是人真實棲居並發揮能動作用的現實場域,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使人淪為物的附庸,造成資本邏輯與人的生存境遇的尖銳矛盾,造成“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的現象。馬克思強調從現實的實踐的人出發,開展對資本主義生活世界的全面批判,實現對物化現象的超越以及向人的本質的復歸,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以實現“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証、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現實影響和時代價值
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不僅全面超越了黑格爾及現代哲學各流派構建的生活世界理論范式,還通過對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揭示實現了偉大的哲學變革。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提出的獨特主張和思維范式,不僅開辟了現代哲學生活世界理論的新路,也對當前我國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方面,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等流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所深陷的現代性危機,其本質是深刻的生活世界危機。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論等都從不同視角闡釋了生活世界危機的根由及其解決路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世界危機進行了全新的闡釋與回應,開辟了社會批判與日常生活批判的新論域。
另一方面,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充分認識和深入研究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時代價值,通過原典闡釋、原理梳理和原則運用等發揮這一理論的重要指導作用。二是秉持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批判特質,始終保持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清醒認知與高度警覺,警惕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對人們生活世界的沖擊與扭曲,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諸多挑戰。當前要特別重視金融資本主義、數字資本主義、綠色資本主義等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依靠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應對資本主義生活世界引發的文明赤字與生存危機。三是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致力於“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鮮明特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充分彰顯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論的現實影響和時代價值。
(作者:譚苑芳 魏德陽,分別系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