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真相 開創美好未來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

作者:本報評論員    發布時間:2025-09-02   
分享到 :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灣,海風裹著沉重的歷史,拂過“密蘇裡”號戰艦的甲板。當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落下最后一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終於在法西斯的潰敗中漸漸散盡,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光輝,照亮了被戰火啃噬得滿目瘡痍的世界。

在這個被永久銘刻的瞬間,《大公報》記者朱啟平捕捉到一名年輕水兵的聲音:“今天這一幕,我將來可以講給孫子孫女聽。”朱啟平想起這場戰爭中流血成仁的將士與流血犧牲的民眾,在心中默念“我們將來也要講給子孫聽,代代相傳”。

80年過去了。當我們再次立於庄嚴的歷史節點,舉行盛大的紀念,既是對長眠先烈的告慰,讓他們看見自己用生命守護的家園,如今已是國泰民安﹔也是對每一名生者的提醒:歷史從不是任人涂抹的畫布,當懷著對真實的敬畏去銘記,和平從來不是輕易擁有的饋贈,要揣著對未來的清醒去守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斗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唯有帶著不褪色的記憶走向未來、開創未來,才能避免戰爭悲劇在人間重演,讓人類共同向往的和平與繁榮,在一代又一代的珍視與傳承中,得以恆久延續。

“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恩格斯的這句話,道破了歷史對於人類的意義——它是過往的鏡鑒,是未來的向導,更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得以存續的精神根系。

回望二戰,亞洲的城池在炮火中坍塌,歐洲的田野被鮮血浸染,非洲的村鎮遭無情踐踏,就連太平洋上的無名小島也硝煙彌漫。這場戰爭帶來的傷痛觸目驚心,軍隊與民眾傷亡超過1億人。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付出了太沉重的代價。3500多萬同胞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那個黑暗的年代。尤難忘,1937年12月13日,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制造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

時間或許會撫平表面的傷痕,但心底的記憶不能褪色。絕不讓歷史悲劇再次上演,這是我們對那些為人類自由、正義與和平獻身的英靈的承諾,也是對無辜亡靈的告慰。

中國青年對於歷史的珍惜和敬畏,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由無數具體的人、具體的行動組成的。戰火紛飛時,有年輕人為了真相挺身而出﹔和平年代裡,有年輕人為了打撈記憶默默奔走。一代代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民族的過往牢牢守護。

近期熱映的電影《南京照相館》,便源於一段真實往事:1938年1月,15歲的照相館學徒羅瑾沖洗日軍膠卷時發現暴行畫面,悄悄把照片做成相冊,藏進廁所的土牆裡。后來相冊被同學吳旋發現,二人接力守護,直至抗戰勝利。這本相冊,最終成了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的鐵証,也成了愛國青年守護歷史真相的見証。

這些年,還有很多青年,通過購買二手物品、老照片、舊報刊,一點點搜集日軍侵華的罪証,然后捐給博物館、歷史研究機構。這些行動沒有轟轟烈烈的聲勢,卻用最扎實的方式,讓歷史的細節不再消散,也讓“銘記”兩個字,在年輕一代的接力中愈發清晰、愈發有力。

歷史是我們來處的証明,是為人類的共同記憶立傳,讓曾經的故事有處安放﹔然而,在有些人眼裡,歷史被扭曲成了另一種模樣:以遺忘為傲,將本該銘記的一切,當作可以隨意丟棄的過往。

在日本國內,美化甚至否定侵略的歪理邪說從來沒有停過。有人玩弄文字游戲,使用“終戰”替代“戰敗”的表述﹔有人隻強調日本作為“核爆受害國”的身份,企圖用片面的悲情敘事博得同情﹔還有人拋出“卸下歷史包袱”的論調,本質上是拒絕反思、不願承認侵略的事實。

廣島核爆幸存者田中信夫說:“當我們說‘后代無責’時,實則在說受害者該死。真正的和平,始於承認加害並阻止悲劇重演。”誠哉斯言。真正的和解,理應是加害者以坦誠的態度懺悔,以實際行動彌補,讓歷史教訓成為和平的基石。

中華民族是懂和平、愛和平的民族。我們銘記歷史事實,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弘揚正確二戰史觀,不是要延續仇恨、糾纏過去,而是想以史為鑒,喚起更多人對和平的向往,守護人類用巨大犧牲換來的和平成果。

1945年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中國代表第一個簽字。日本投降以后,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經中、法、蘇、英、美以及大多數其他簽署國批准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天也被定為“聯合國日”。

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國始終做多邊主義的踐行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

盡管在近代史上歷經凌辱,但中國人民從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佔過別國一寸土地,是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和執政黨黨章、上升為國家意志的大國。

對於那些真正珍視和平、誠懇反思歷史的日本人,中國人民始終帶著善意與尊重。我們知道,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不在普通民眾﹔也始終相信,正視歷史的人,終會和我們站在一起,共同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今年3月,一場特殊的合唱音樂會在南京舉行。現場,日本老人牽起中國孩子的手,用中日雙語共唱《紫金草的故事》等歌曲,傳遞對和平的向往。紫金草即二月蘭,1939年,日本軍醫山口誠太郎為懺悔侵華戰爭,將其從南京帶回日本栽培。如今,紫金草已開遍日本,成為“和平之花”。

“我是日本人,卻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曾做過如此殘忍的事情。我下跪,是為了向逝去的人們表達歉意。”日本青年加藤颯人來到中國以后,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廣場下跪,還把參觀中國抗戰紀念設施的視頻發到日本社交平台,想讓更多同胞了解歷史真相。不少網民點贊說:“你不是日本鬼子,你是日本友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當日本遭遇地震和海嘯之時,中國民眾、留學生和華僑華人竭盡所能馳援救助。我們同樣不會忘記,在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最困難的時候,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地區沖突的硝煙此起彼伏,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交織疊加,持續沖擊著人類和平與發展。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平的未來寄托在青年身上。近年來,世界青年和平大會、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等青年交流平台發揮積極作用,中國青年與世界各國青年分享經驗、貢獻智慧,為世界和平發展凝聚青春共識,貢獻青春力量。

歷史不容篡改,正義必須捍衛,和平需要維護。當人類再次站在團結還是分裂、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十字路口,青年當以行動定義未來。

當然,對歷史最深沉的致敬,並非停駐於追憶,而是帶著勇氣續寫新篇、創造新的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不僅徹底終結了近代中國在反侵略戰爭中屢遭挫敗的屈辱,更像破曉的曙光,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征程開辟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

1937年10月,毛澤東在《論魯迅》中明確:“我們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維護全民族利益的立場,堅持推動和維護全民族抗戰,成為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杰出組織者、鼓舞者和堅強的政治領導核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

雖然日本侵華粗暴打斷了中國自近代以來艱難鋪展的現代化進程,但中國人民在反侵略的日子裡,從未停下對民族復興的求索。西南聯大等高校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在艱苦的環境裡,走出了一批享譽中外的科學家,誕生了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東部國土淪陷后,大量工廠遷往西部,讓西南、西北的一些內陸地區,第一次有了近代工業體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困苦,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這一點,抗戰時期的中國已經証明,今天的中國更是如此。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管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都擋不住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民族危亡之際。研究者發現,在歌詞修改過程中,最初文稿中的“中國民族”改成了“中華民族”。一字之變,將所有中華兒女凝聚成一個命運與共的整體,讓“共赴國難”升華為整個民族血脈相連的集體呼號。

今天,這首回蕩在每個重要場合的歌曲,早已超越音樂本身。它不僅時刻提醒我們,莫忘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過往,更在時光的淬煉中愈發鏗鏘,把團結奮進的力量,持續傳給新時代的中華兒女。

無論是在科技創新的實驗室裡日夜攻關、在鄉村振興的田野間播種理想、在綠色發展的征程上守護生態,還是在社會服務的崗位上傳遞溫暖、在衛國戍邊的哨位上筑牢防線,無數青年都因這份精神共鳴,凝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礡合力,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並肩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的抗戰精神,像一座巍峨的豐碑,立在民族記憶的長河之畔,見証那段山河不屈的崢嶸歲月﹔又像一支不熄的火炬,燃在偉大復興的奮進路上,照亮中華民族披荊斬棘、邁向光明的腳步。

歷史從未遠去。今天我們銘記歷史,就要講好抗戰故事,讓偉大的抗戰精神代代相傳,既不辜負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也不遺忘人類歷史上的慘痛教訓。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開創未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台上,綻放出照亮時代的絢爛光彩。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