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作者:徐東濤    發布時間:2025-09-02   
分享到 :

文化遺產見証中華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202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考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這一重要論述強調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意義,是對文明守護者的殷切囑托,更是新征程上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重要遵循。

文化遺產,保護為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保護好中華文化瑰寶是做好傳承與傳播工作的前提,沒有妥善保護,后續的傳承與傳播將無從談起。守護文化瑰寶,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要懷有敬畏之心,敬畏歷史的厚重、先民的智慧、文明的綿延。具體而言,可從科技賦能、人才培養、法治保障等方面協同發力。

以科技的力量賦能文物保護。文物歷經歲月流轉,時時刻刻承受著自然條件的考驗。現代科技能為文物的修復和研究創造有利條件,有力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如,龍門石窟研究院探尋數字化保護路徑,構建起全面系統的“數字檔案”,借助激光掃描、高清攝影等技術手段採集文物信息,以數字技術保護珍貴古跡。對於部分回歸文物,龍門石窟研究院先確認其所在洞窟與位置,再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虛擬“嵌回”,在虛擬空間中,造像實現了“身首合一、復位合璧”。應加強數字賦能、科技創新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應用,提高保護的科學性、合理性。

培養更多更專業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既需要科學家,也離不開身懷絕技的匠人。應堅持“外引”與“內育”並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隊伍建設,加大文化遺產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力度,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如,重慶大足區依托“百萬英才興重慶”等平台,跨界引進地質學、材料學等領域人才,為文物保護注入現代科技的“硬核”力量﹔山西大學牽頭並聯合多所高校、石窟研究院成立中國石窟文化聯合研究生院,培養綜合性拔尖創新人才,逐步形成完備的人才培養鏈條和體系,為文物保護培養和輸送更多專業人才。

筑牢文物“應保盡保”法治屏障。作為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文化領域法律,文物保護法自1982年頒布實施以來,歷經2次修訂和5次修正,對加強文物保護、規范文物管理、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2025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施行,著眼全面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要推進文物保護法落實落地,深入挖掘文物蘊藏的寶貴價值,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命、激發新創造。未來,還應在數字遺產的權屬與利用、社會資本參與保護的規范、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協同治理等方面繼續探索,將預防性保護、應急性保護和研究性保護的原則融入法治實踐。

如果說保護是“存其形”,那麼傳承便是“鑄其魂”,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活沉睡在文化瑰寶中的文明基因,使其與當代社會文化相適應。

推動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融合,讓古老的文化遺產更具科技感、現代感。數字化不僅是文化遺產保護手段,更是傳承的重要路徑。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讓靜態的文化遺產“動”起來,讓人們能夠更加便捷地深度體驗古老文化遺產的恆久魅力,讓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可感可及﹔將文化遺產IP融入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應用場景,使人們能夠在沉浸式、交互式體驗中增強與文化遺產的情感連接。例如,在敦煌莫高窟,VR設備使得飛天等繪於窟頂上的形象纖毫畢現、“觸手可及”,讓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中華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強化產業扶持,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注入市場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我國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且特色鮮明,應充分挖掘、改造創新,以產業化形式打造“文化遺產+”特色品牌。以山西為例,游戲《黑神話:悟空》的暢銷,給山西文旅帶來了巨大流量。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文化遺產在虛擬世界中得到新生,更為文化領域的“數實融合”提供了可能。文化遺產數字化與產業化的深度融合,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注入全新動力,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存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把中華文化瑰寶傳播好,是將保護與傳承成效發揚光大的必要環節,能夠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傳統傳播模式下,文博機構等是權威的知識輸出方,受眾是被動接收者。而今,新媒體矩陣徹底改變了這一格局。如,有的文博單位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模式,輔以“考古手記”等衍生IP,將專業的考古發掘變成了全民參與的“在線探秘”,使傳播從單向輸出演變為一場雙向奔赴的文化共創。這種互動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公眾的參與熱情,更讓文化遺產在對話中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果說互動打破了傳播壁壘,那麼載體創新則大大提升了傳播效能。如“奇遇三星堆”VR沉浸展覽,用虛擬現實技術重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圖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親臨三星堆遺址。這種模式實現了從“靜態觀看”到“動態交互”的體驗轉變,打破了文物展陳的物理局限,激發情感共鳴,極大拓展了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半徑,讓文化瑰寶煥發勃勃生機,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沉澱著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與精神標識。當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通過VR技術向世界微笑,當三星堆文化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流符號……其間不僅體現了文化瑰寶的持久魅力,更充分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應以固本之舉強化保護,以長遠之策深化傳承,以致遠之志擴大傳播,讓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瑰寶在薪火相傳中綻放璀璨光芒。

(作者:徐東濤,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