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與生命鑄就的勝利永載史冊

作者:廖志鬆 馬 錚    發布時間:2025-09-03   
分享到 :

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喚起深沉的民族記憶。

2025年9月3日,中國和世界的“勝利日”時間,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盛大舉行。沉淪與奮起、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將在這裡交匯,表達著一個民族對勝利的紀念、對歷史的思考、對和平的珍惜。

“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1945年9月3日,《新華日報》新聞版正中位置,刊登了毛澤東同志筆力遒勁的題詞。次日,這家報紙在報道前一天重慶舉行的慶祝抗戰勝利大會時寫道:“會場上空系一活動地球,上書‘世界和平’等字樣,市民都仰首翹望。”勝利,解放,和平,多麼振奮人心的詞匯!親眼目睹日本簽署投降書的中國戰地記者朱啟平在《落日》中寫道:“這簽字,洗淨了中華民族七十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庄嚴、肅穆,永志不忘。”劫后重生的普天同慶,永享和平的殷殷期盼,中國和世界再度一起站到勝利的旗幟下,呼喚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

這一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6年局部抗戰、8年全面抗戰,神州大地烽火連綿,中國共產黨如中流砥柱,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侮,以“誓與山河共存亡”的堅定決心、“願拼熱血衛吾華”的不屈意志、“一草一木一忠魂”的巨大犧牲,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激蕩起救亡圖存、奮勇自強的洪流巨浪,一個渡盡劫波的國度踏上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正如當時的一位學者所寫:“在這時期內,不惟高度發揚了民族的優點,而且也孕育了建國和復興的種子。”

這一偉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二戰》一書中寫道:“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整個二戰期間,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長期牽制著日軍最主要的兵力,逼迫日軍北上未果、南進受挫,德日“夾擊蘇聯、會師近東”的陰謀終成泡影。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這樣評價:“中國將士英勇作戰,在抗擊窮凶極惡的侵略勢力時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那地獄般的日子裡,中國作出巨大犧牲,應該得到世界更廣泛的認可。”

勝利有多輝煌,犧牲就有多悲壯。歷史之鼎上鐫刻著犧牲的重量與數據:14年山河不屈,中國一半國土被日寇踐踏,930余座城市被敵侵佔,2.6億國人卷入戰火﹔14年浴血抗戰,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380萬將士喋血疆場,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戰爭的苦難慘絕人寰,戰爭的記憶刻骨銘心,中國的抗戰永載中華民族史冊,永載人類和平史冊。

勝利既能激發情感的力量,也能賦予理性的啟迪。對於80年前的這場戰爭,如果看不到偉大勝利的根由,就看不清大勢與走向,無法從這段歷史中得到應有的啟示。時間的風雨洗刷著昨天的記憶,我們用鮮血鑄就的和平格局是否堅實?二戰后建立的現代國際秩序能否得到維持?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又潛伏著哪些風險與挑戰?回答好這些考題,不僅需要“天涯靜處無征戰”的美好祈願,更需要“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強大實力。循此回望歷史、反思戰爭,才能聽到真理的聲音、擎起正義的火炬,推動人類文明的綿延賡續。

歷史不容忘卻,再久的歲月也無法抹平﹔和平不能被踐踏,再遠的前行也要始終捍衛。當下,“鑄劍為犁”仍是人類文明的美好願景,但世界並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勝利來之不易,和平需要捍衛。波瀾壯闊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昭示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強國必須強軍。中國軍隊不僅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鋼鐵長城,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越來越多的人堅信,中國軍隊越強大,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就越有力,世界和平與發展就越有保障。

習主席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今天,中國人民將以大閱兵的形式,向這個用苦難與輝煌書寫的偉大紀念日致以崇高的敬禮。“萬裡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天安門上的一磚一瓦,都將見証受閱官兵豪氣干雲的威武氣概﹔長安街上的一草一木,均能聽到受閱將士震撼大地的鏗鏘足音。這是強軍興軍的交響,也是捍衛和平的誓言。流淌著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血脈的英雄部隊整齊列陣、披堅執銳,時刻准備為正義而戰、為和平而戰、為人民而戰,枕戈待旦、引而待發,懾戰止戰、決戰勝戰,必將用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緊緊挽住和平的臂膀。

(作者單位:32134部隊)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