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作者:張秀君    發布時間:2025-08-27   
分享到 :

今年8月30日,是張聞天誕辰125周年,謹以此文紀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宣布結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倡導統一戰線、制定全面抗戰路線、開辟敵后戰場、發動人民戰爭及加強黨的建設。1935年遵義會議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的責任,此后幾年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為黨實現從國內戰爭到抗日戰爭的偉大戰略轉變作出了重大貢獻。

瓦窯堡會議和洛川會議是張聞天負總責期間的兩次重要會議。瓦窯堡會議是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陝北安定縣瓦窯堡鎮(今子長縣)召開的。出席和列席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張浩等13人。張聞天主持會議並作政治形勢與策略問題的報告,毛澤東作關於軍事路線的報告,張浩傳達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會議著重討論了黨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戰略問題,確定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瓦窯堡會議是由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偉大轉折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張聞天所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明確提出要使廣泛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正確地大膽地運用到一切工作中去,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更為明確、更為全面、更為完整。

1936年3月,張聞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對國內形勢和統一戰線進行了研判,分析了不同勢力、派別或階層的表現情況,明確指出建立抗日的人民統一戰線是目前的關鍵。9月,張聞天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認為蔣軍全部或大部分有參加抗日的可能。由此,我們黨制定了逼蔣抗日的方針,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1936年12月13日,在西安事變爆發后的第二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張聞天明確提出:我們的方針是把局部的抗日統一戰線,轉到全國性的抗日統一戰線。

1937年8月22日—25日,洛川會議在陝北洛川縣城東北10多公裡的馮家村(當時紅軍指揮部所在地)舉行,會期4天,有張聞天、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任弼時、彭德懷等20余人出席。這是中共在抗戰爆發后確定抗戰路線方針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次會議。

洛川會議舊址,原是村民馮建勛的私塾學堂。這裡位於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紅軍前方指揮部涇陽雲陽鎮之間,處在西安和延安之間,交通便利,利於中央領導和紅軍將領往返。

張聞天不僅主持了這次會議,而且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和發言。從會議記錄來看,他談到持久戰的問題就不下7處。他明確指出:“要使大家了解抗戰是一個持久的戰爭,是一個艱苦、持久、變化很多的斗爭過程。”“要強調持久戰的問題,不因勝利而驕傲,也不因失敗而喪氣。”關於持久戰的論述引起了熱烈討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相繼在這個問題上發表了意見,確立了“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這一戰略思想。其實早在1936年4月,張聞天在《關於抗日的人民戰線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就已明確指出:“抗日戰爭不是幾天幾個月就能決定勝負的,這是一個持久戰。”這是陝北時期黨中央領導人提出關於“抗戰是持久戰”這一明確命題的最早文獻之一。

洛川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討論並制定了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行動路線和工作方針,主要是: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廣泛發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等等。會議決定組成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主席的中共中央軍委。25日,中央軍委發布了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際建立。張聞天作為中共中央領導人之一,始終處在最前沿的指導者地位,既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醞釀、確立、發展、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又為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這一歷史階段的貢獻,也是他一生對黨對人民對中國歷史的最大貢獻。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5年8月27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