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理論貢獻和鮮明特質

作者:樊銳    發布時間:2025-09-09   
分享到 :

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來,學界從多個維度展開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然而目前在運用文獻學研究方法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全面梳理,深刻把握其生成邏輯、理論貢獻和鮮明特質方面,還有待豐富完善。本文試對此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把握,以期進一步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打下堅實思想理論基礎。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著科學的理論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歷史必然、廣袤的現實土壤,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証統一。

(一)堅守和賡續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中國的歷史深處走來,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走來。2023年6月,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這個魂和根,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根本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類解放等學說中蘊藏著很多文化思想和理念。關於文化的產生發展問題,他們認為文化屬於上層建筑范疇,其產生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關於文化發展的價值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中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文化的創造主體,文化解放與人的解放相向而行,文化發展的價值訴求在於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關於文化發展的價值功能,他們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強調政治、文學、藝術等發展程度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但它們又都互相作用並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強調精神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是邁向自由的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文化的相關論述蘊含了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等特征,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學的理論邏輯基點。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論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哲學觀、政治觀、人生觀、天下觀等,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和突出優勢。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處世的道德理念等,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源”和“本”,具有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賦予了黨的理論創新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精神滋養和文化積澱。“魂脈”和“根脈”有機結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論邏輯。

(二)繼承和發揚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也是偉大歷史的創造者和中華文明的續寫者。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社會發展需要,對文化建設開展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歷史經驗,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思想文化在革命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大力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主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制定一系列文化政策,重申“雙百”方針,確定“二為”方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致力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使文藝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鄧小平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命題,並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中共十六大將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把“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為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黨中央提出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國家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對文化建設產生重大影響的理論創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激烈競爭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國文化建設傳承延展中國共產黨的經驗智慧,“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形成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創新理論成果,即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歷史邏輯。

(三)植根和源於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現實要求和使命任務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從國際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變化,世界文化、人類文明的發展格局和演進態勢也在經歷調整和重塑。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多樣性持續推進,同時,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人類社會面臨著思想割裂、文化紛爭的共同威脅。從國內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當代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歷史上非常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同時,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全球“一張網”,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文化領域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一些領導干部政治立場模糊、缺乏斗爭精神,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面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的深刻變化,如何牢牢掌握輿論傳播主動權?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潮中實現文明復興、文化進步,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基礎上推動文明更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都是新時代提出的重大文化之問。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清醒的歷史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來思考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他先后兩次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同時就文藝、新聞輿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哲學社會科學、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傳承發展等工作召開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多次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一系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改革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為主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孔廟、敦煌莫高窟、朱熹園、三蘇祠、殷墟等100多處歷史文化遺產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許多重要指示批示……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在引領和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實踐邏輯。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貢獻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宏闊的歷史縱深和文明視野闡明文化的重大價值和發展方向,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原則、實現什麼目標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構成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文明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性認識,在集大成、開新局中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精彩華章。

(一)在政治保証上,創造性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

文化領導權主要體現為意識形態領導權,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來說都至關重要。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列寧曾對無產階級文化派擺脫黨的領導的危險傾向給予堅決糾正,強調文化領域各項工作“要重視承認黨的領導作用問題”。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掌握文化領導權,毛澤東提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鄧小平強調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中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圍繞中心任務提出文化綱領、部署文化建設,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展現出對文化建設的有力領導。中共十八大以后,傳媒格局發生深刻變革,輿論生態出現重大變化,各種敵對勢力妄圖與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而一些單位和黨政干部政治敏感性和責任感不強,在重大意識形態問題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長了錯誤思潮的擴散。這使得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空前復雜的情況,對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為此,習近平鮮明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明確其新的實踐要求。這是黨領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體現了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科學把握。

明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是方向性問題,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決不能羞羞答答、語焉不詳,決不能遮遮掩掩、搞自我麻痺。”在意識形態工作方面,習近平提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並從黨執政安危的高度進行闡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國的成立已經說明了﹔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搞建設搞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也已經說明了﹔但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持住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還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繼續作出回答。”他強調,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放到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兩個鞏固”“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習近平就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斷,始終突出堅持黨的領導。中共十九大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寫入黨章,202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系統歸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創新觀點時,將“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列於首位。習近平關於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黨的領導對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政治保証。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核心要義,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習近平強調:“面對改革發展穩定復雜局面和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媒體格局深刻變化,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正是由於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中國共產黨才從根本上掌握了思想文化的領導權,掌握了創造歷史的主動權。針對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狀況,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會議上,習近平多次強調,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明確提出宣傳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任務,即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2023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根本遵循,因此,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更好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關鍵之舉,是必須把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一是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習近平要求:“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政治家辦報原則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方針。“報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新聞網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須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要增強看齊意識,自覺向黨中央看齊,自覺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自覺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要增強戰略定力、站穩政治立場,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干擾面前,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決不能發表同黨中央不一致的聲音,決不能為錯誤思想言論提供傳播渠道。”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不能變。要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台、辦新聞網站,讓黨的旗幟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高飄揚。二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針對“你是替黨講話,還是替老百姓講話”“你是站在黨的一邊,還是站在群眾一邊”等把黨性和人民性對立起來的論調,習近平在2013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黨性寓於人民性之中。習近平指出,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就是要堅持講政治,把握正確導向,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此外,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文化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在發展道路上,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習近平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的“第一個結合”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規律和中國發展道路實踐經驗的最新認識和科學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一度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嚴重錯誤傾向,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為此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和“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的要求,並將實事求是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教訓,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辟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上,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中中國具體實際是內在地包含著我國獨特的國情、歷史和文化的,但當時“第二個結合”並非關注重點。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提出“兩個結合”,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推進等問題,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從經驗上升為理論,從“自發”“隱性”的高度契合轉變為“自覺”“顯性”的有機結合。如果說“第一個結合”側重於解決理論引領實踐、實踐促進理論發展問題,那麼“第二個結合”則側重於解決理論激活文明、文明滋養理論問題。習近平關於堅持“兩個結合”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表明中共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基本規律的認識,標志著中共的理論創造性和精神獨立性實現了新升華。

關於“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充分表明“兩個結合”是取得各項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其一,“兩個結合”是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習近平在“第一個結合”基礎上提出和闡釋“第二個結合”,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明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隻有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其二,“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2021年3月,習近平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走上這條道路,內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密碼就在這裡。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在會上,習近平還闡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大特性,這些突出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關於“兩個結合”的前提條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內在蘊含著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同時也隻有密切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兩個結合”的前提,在於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彼此契合。“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中共二十大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新飛躍,顯示出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

關於“兩個結合”的實踐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堅持“兩個結合”,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一方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這一真經,同時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另一方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要始終堅守理論創新的魂和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三)在使命擔當上,創造性提出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引著中共的文化使命。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列寧主張通過“文化革命”對蘇維埃國家的文化領域、精神生活領域進行根本的革命改造,建立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伊始,就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根據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明確文化使命和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並闡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著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再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調整,文化不再被經濟、政治等因素所遮蔽,開始逐步被提高到其應有的重要地位上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磅礡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中國特色”日益鮮明,“中國道路”更加成熟。中共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共十九大提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中共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目標任務的認識一以貫之、持續深化。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明確要求,體現了中共對時代發展趨勢和文化建設歷史使命的科學把握,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和歷史使命感,為鑄就文化新輝煌指明了目標方向。

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推動文化建設,不斷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歷史和實踐証明,這條道路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深刻闡明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基礎性深層次支撐作用,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的內涵和定位,大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他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的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繪出了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路線圖。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習近平指出,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革命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滋養。202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提醒全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革命文化,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使紅色基因滲進血脈、浸入心扉,讓紅色血脈始終賡續、代代相傳。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探索、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大力弘揚中國精神,要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鑄牢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四)在原則立場上,創造性提出“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堅定信念。近代以后,具有五千多年燦爛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和文明難以賡續的危機,一些國人形成了輕視鄙薄自身文明而重視崇尚西方文明的思想傾向,有的甚至主張“全盤西化”,從而陷入文化自卑和文化自棄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人民經過百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成功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隨著中華民族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堅定文化自信具備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完善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准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中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鮮明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闡明為何文化自信、何為文化自信、如何文化自信,等等。習近平關於堅定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充盈著深厚的中華情和浩然的民族魂,蘊含著對文化危機的清醒審視和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信,為豐富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堅定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注入了強大精神力量,引領中國人民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關於堅定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習近平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庄嚴宣告:“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3年12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這種高度的文化自信體現出中共對鞏固文化主體性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高度自覺。

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主動精神。習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我們的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是黨不斷從挫折中覺醒、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真諦。一是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精神是一個民族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2014年10月,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二是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習近平強調:“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隻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三是要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我們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系統提煉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論和新實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不僅要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四是要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習近平指出:“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隻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五)在重要動力上,創造性提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文化走向世界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必然趨勢,“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更加頻繁,也帶來了全球化與民族化、現代與傳統、本土文明與外來文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文明沖突中,西方發達國家大都秉持文明進化論來為殖民主義作論証,發展中國家大都秉持文化相對論來對抗文化侵略。中華文明歷來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創造了更具開放性、包容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強調“命運與共”,凸顯“以人為本”,著眼“開放包容”,超越了傳統本位論和全盤西化論的兩極對立,也超越了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進化主義的兩極對立,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習近平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地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証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歷史告訴我們,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習近平指出:“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在2023年3月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人類社會新的合作前景,對於推動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告,“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全人類共同價值蘊含著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澱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勾畫出超越差異分歧的價值同心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普遍遵循。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道路,為世界文明朝著平衡、積極、向善的方向發展提供助力。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中華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積極推動世界文明對話,善於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在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中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此外,習近平還闡釋了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等重大創新觀點,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質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總結,它不僅體現出豐富內容和理論創新,更體現出一系列鮮明特征,突出地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突出強調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了起來。習近平強調,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黨性寓於人民性之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突出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對於執政黨而言,能否始終保持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事關國家政權鞏固和國家前途命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維護和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使我國文化建設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在文化建設“為了誰”方面,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一切為了群眾,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終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在文化發展“依靠誰”方面,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在文化建設“誰來評判”方面,強調要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成果的最高標准。這就要求我們以堅強的黨性原則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擔當精神將習近平文化思想所揭示的一系列文化發展規律運用於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實踐,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著眼點和落腳點。

(二)守正與創新相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既倡導保持我國文化建設的自身主體性,又強調不能故步自封,體現了文化堅守與文化創新的有機結合。從守正方面看,既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魂脈,也不能丟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習近平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要不斷在堅守文化自信過程中鞏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從創新方面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不斷推進理念、話語、機制、內容等各方面創新,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不斷推進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科學把握古今、中西、傳統與現代關系,深刻揭示了“兩個結合”,回答了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歷史、如何科學對待傳統文化的重大問題。習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文化主體建設的實踐維度,充分把握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對培育具有什麼精神品質的文化主體、如何實現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怎樣培育文化主體精神等時代之問作出了原創性回答。我們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的理論特質,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同時,“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系統性與開放性相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系統思維,是由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所構成的嚴密體系,是一個學理深厚、內容豐富的系統完整有機體。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具有相對穩定性與動態發展性辯証統一特征的開放系統,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隨著文化建設實踐的深入不斷豐富發展,從而體現出系統性與開放性的辯証統一。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及其要素、結構等方面能動的、系統的科學反映,全面揭示了文化系統與社會環境的運動規律。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以開放包容的恢宏氣度,學習借鑒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融通古今中外各種思想資源,不斷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始終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不斷深入,始終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雙向探索中、在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互動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優化其結構、強化其指導功能,特別是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闡釋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展現出包容開放的文化胸懷,促進了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性和開放性的辯証統一,以系統觀念、開放式態度、與時俱進的精神貫徹落實好、豐富發展好習近平文化思想。

(四)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品格。這一思想既有理論層面的認識論,也有實踐層面的方法論﹔既有宏觀的規律性認識,也有具體的實踐路徑﹔既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又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體現出“明體”與“達用”、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辯証統一。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認為“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理論架構,是對黨領導百年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概括和經驗總結,展示出強大的現實解釋力和實踐引領力。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把對文藝、新聞輿論、網信、哲學社會科學、學校思想政治、文化傳承發展等領域工作的指導,體系化地凝結為理論智慧,做到了“明體”﹔將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文化理論與實踐經驗融會貫通,用以指導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做到了“達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在文化建設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並用不斷發展著的文化理論指導文化建設,實現了文化理論創新與文化工作實踐的有機統一。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這一思想呈現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辯証統一關系,以體用結合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貫徹落實好習近平文化思想。

總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不斷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並且在實踐中持續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譜寫中華文明當代華章。

作者:樊銳,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原載《中共黨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