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變局中掌握民族復興歷史主動——學習習近平關於胸懷“兩個大局”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洞察時與勢、危與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微言大義、高屋建瓴,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作出准確把握,又對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走勢作出科學分析。深入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我們深刻認識民族復興與百年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的重大關系,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在百年變局中牢牢掌握民族復興歷史主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從“西強東弱”到“東升西降”:實現民族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論是世界經濟、國際政治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正經歷空前巨變。中國亦莫能外——正經歷鴉片戰爭后百年屈辱再到而今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的空前巨變。在這場巨變中,從“西強東弱”到“東升西降”,東西方國家在力量對比上正在發生地覆天翻的變化﹔與之息息相關,涅槃重生的中華民族不僅展現出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還以其自身巨變深刻推動和影響著當今世界的歷史巨變。
(一)“西強東弱”:世界歷史視閾下的民族復興由來
當前,伴隨中國的民族復興事業蓬勃日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走向越來越關注。習近平指出:“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探討民族復興歷史進程,需要立足世界歷史視閾來把握其由來始終。
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領先世界。中華民族有著 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曾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長期的文明演進過程中,中國人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鑄就了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在 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創造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科技成果。中國在歷史上長期處於領先世界的卓越地位,意味著實現民族復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和強大的民族感召力。習近平指出:“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就應該有雄心壯志。”“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西強東弱”歷史態勢的形成。17世紀中葉以后,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在新的生產方式推動下快速崛起,並以其堅船利炮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全球性擴張。就在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中國卻遺憾錯失了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機遇,在內部矛盾和西方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走向衰落,大幅落后於時代。此后幾百年間,一個農業中國不得不面對一個工業西方——“西強東弱”的歷史態勢開始形成。爆發於 1840年的鴉片戰爭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為開端,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習近平指出:“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后來在世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落到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段歷史悲劇,我們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西強東弱”歷史態勢的形成,宣告了這樣幾條基本事實:其一,相較過去,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從此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頻繁和緊密。其二,反觀西方國家綜合國力的冉冉上升,“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由此則開始了一段由輝煌到屈辱的苦難歷史。其三,正是由於東西方國家越來越緊密的聯系,正是由於“西強東弱”歷史背景下的民族苦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一開始就具有廣泛世界意義。
(二)“東升西降”:時代發展大勢中的民族復興前景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也在深刻歷史演變中發生重大變化。面對這一潮流,習近平指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並且常做常新的課題。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探討民族復興發展前景,需要立足時代發展大勢來觀察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程。
從國內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曙光在前、前途光明。窮則思變,亂則思定。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和中國人民為改變國家前途命運奮起抗爭的決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原點。在近代中國社會的劇烈運動中,1921年中國產生了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產生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經過長期艱苦奮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民族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今日中國,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平視世界”成為今日中國人民更為自信、自立、自強的最鮮明的體現。習近平指出:“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也經歷了數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從那以后我國形勢江河日下,中華民族陷入幾乎亡國滅種的深淵!現在則完全不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古人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說的就是歷史規律。”
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集中體現在:一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群體性崛起,對西方在國際格局中的主導地位產生重大沖擊,深刻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與此同時,美國等西方大國內部矛盾重重,政治惡斗、社會撕裂、貧富懸殊問題突出,制度失靈、政府失信、民眾失望困局難解。在此背景下,東西方國家實力消長變化,東西、南北之間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開始朝著更趨平衡的方向發展演變。二是科學社會主義在 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不僅改變了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局面,也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以不可辯駁的事實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鮮活生命力,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三是中國與世界關系正發生歷史性變遷。作為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保持強勁活力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的發展壯大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還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注入強大動力,成為世界格局演變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例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它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典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成功實踐和取得的顯著成就,新時代以來‘東升西降’、‘中治西亂’的鮮明對比,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選擇。”由此可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既是民族復興闊步向前的必然結果,同時又為民族復興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樣,實現民族復興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將造福世界人民。
總之,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同世界大勢的發展演變始終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一方面,伴隨國際力量的對比演變,中華民族經歷了從“長期領先世界”到“一派衰敗凋零”,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再到今日民族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的發展演變﹔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也始終牽動著世界大勢的發展演變,尤其是在新時代以來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勁推動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東升西降”的歷史趨勢日益顯著、不可阻擋。
二、“危”“機”並存的百年變局:實現民族復興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
習近平指出:“大變局帶來大挑戰,也帶來大機遇,我們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我們要准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牢牢把握戰略主動。”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我們所處的百年變局並非一般性的“變化”,而是包含前所未有的“危”與“機”在內的時代洪流,是實現民族復興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
(一)必須跨越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的關口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長期佔據國際格局中主導地位。但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異軍突起並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世界政治經濟版圖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呈現出深刻調整。特別是,“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為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習近平系統分析了這些重大變化,並就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的基本現狀、內在原因、發展趨勢及其所蘊含的“危”與“機”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闡發。一是提出“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強調“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要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二是提出“全球治理應該符合變化了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趨勢,滿足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現實需要”,強調“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三是提出“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強調我們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條件﹔四是提出“‘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是世界大變局的鮮明標志”,強調作為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將堅定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推動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等等。
(二)必須跨越世界經濟正發生深刻轉變的關口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日益密切。但同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十多年來,世界經濟正在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表現在: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動能面臨深刻轉變。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雖然層出不窮,但新的增長動能尚在不斷積聚中。二是全球發展方式面臨深刻轉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三是經濟全球化進程面臨深刻轉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猖獗,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經濟全球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面臨新的調整。四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轉變。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面臨重大調整。
習近平深入分析了當前世界經濟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並就其基本態勢、存在的突出問題、發展前景及其所蘊含的“危”與“機”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闡發。一是提出“世界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強調“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釋放社會創造力”﹔二是提出“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強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融通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人為‘筑牆’、‘脫鉤’違背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損人不利己”,要“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三是提出“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強調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四是提出“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強調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五是提出“全球治理體系隻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為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強調中國將繼續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等等。著眼於全球發展問題,2021年 9月,習近平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要堅持發展優先,將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
(三)必須跨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關口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加速創新,並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更加廣泛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面對這一重大趨勢,世界各國都在加快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力圖用新技術推動高端制造業發展,搶佔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習近平深刻分析了這些重大變化,並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特征、主要著力點、重大影響及其所蘊含的“危”與“機”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闡發。一是提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強調“我們要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二是提出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強調“要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丟掉幻想,正視現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三是提出“科技對提高社會生產力的貢獻更加凸顯”,強調中國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為經濟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四是提出“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強調“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等等。著眼於應對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反復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四)必須跨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的關口
當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但同時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冷戰思維陰魂不散,單邊獨霸、陣營對抗、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和平和各國安全,世界仍然很不太平。各種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安危與共、唇齒相依。全球性風險挑戰的多樣性、復雜性、突發性明顯加大,各種新問題新挑戰不斷涌現,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
習近平深入分析了這些重大變化,並就世界和平與發展基本態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的全球安全基本特點及其所蘊含的“危”與“機”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闡發。一是提出“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強調“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任重道遠”﹔二是提出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全球安全問題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拓展,各種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解決起來難度更大,各國“都有維護國際和地區安全的責任”,強調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各國應該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提出解決國際上的事情,不能從所謂“實力地位”出發,推行霸權、霸道、霸凌,應該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遵循,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強調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恪守互利共贏的合作觀﹔等等。著眼於應對全球共同挑戰、促進世界安危與共,2022年 4月,習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
(五)必須跨越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激蕩發展的關口
當今世界,各種文明欣欣向榮、交相輝映,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已成為時代大勢。面對當前人類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共同挑戰,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但同時,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也不絕於耳,人類社會依然面臨著思想割裂、文化紛爭的共同威脅。有的國家人為制造文明沖突,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意圖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還有國家固守冷戰思維,熱衷於搞集團對抗,意圖制造意識形態對抗和文明隔閡。
習近平就這些重大變化作了深入分析。一是對文化在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方面的重要作用作出深刻剖析。他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二是對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所蘊含的“危”與“機”作出深刻闡發。一方面,提出“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勢”,強調要“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另一方面,又提出“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面對個別國家打著“普世價值”旗號,鼓吹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肆意干涉別國內政,挑動沖突對抗,既強調“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又強調“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三是對如何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方案。他指出,“各國應該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基礎上實現和平共處,促進各國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注入動力”,強調“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著眼於打破交流壁壘,賡續人類文明的薪火,2023年 3月,習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以及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總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具有豐富內涵,涵蓋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世界經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安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等廣泛內容,其關鍵則在一個“變”字﹔在“變”字之中,“危”與“機”並存。習近平圍繞如何科學分析和准確把握百年變局的豐富內涵尤其是蘊含其中的“危”與“機”發表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成功跨越這一系列“危”“機”並存的重大關口提供了科學指引。習近平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我們最大的機遇就是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要重視各種風險和挑戰,善於化危為機、轉危為安。”著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深入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時代之問,為人類向何處去貢獻了中國方案。
三、“大勢”“機遇”與“頑強斗爭”:胸懷“兩個大局”,掌握歷史主動
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於內而言,民族復興偉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機遇。於外而言,當前這場百年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在為我們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成為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我們要站在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變局的戰略高度,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堅決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百年變局中牢牢掌握民族復興的歷史主動。
准確把握和積極順應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堅定不移朝著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習近平指出:“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一方面,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看清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現象下的本質,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世界正經歷深刻復雜變化,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和互動也空前緊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密切跟蹤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從世界歷史進程、當今時代大潮以及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去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准確識別時與勢、危與機、利與弊,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我國發展具有的諸多戰略性有利條件,堅定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曾精辟概括了我國發展具有的“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我們要進一步堅定戰略自信、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變亂交織的百年變局中,進一步鞏固制度優勢、夯實發展基礎、穩定社會環境、凝聚奮進偉力。
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對國家所處戰略環境作出准確分析和科學預判,其戰略意義攸關全局。上世紀 90年代初,鄧小平就曾反復叮囑:“現在中國遇到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不要喪失這個機遇。許多人不懂得這是中華民族的機遇,是炎黃子孫幾百年難得遇到的機遇。”正因為此,自黨的十六大作出本世紀頭 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之后,我們黨持續深化對這個重大問題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習近平高度重視這個重大問題並作出一系列深刻闡發。在 2015年 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在 2020年 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的判斷是危和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在 2021年 1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在 2022年 10月黨的二十大上又進一步明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這些立足我國所處的發展環境、發展水平和所面臨的風險挑戰等作出的重要論斷,為我們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提供了重要遵循。在百年變局中牢牢掌握民族復興的歷史主動,就需要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中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既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又腳踏實地、苦干實干,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堅持不懈發展壯大自己,鍥而不舍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堅持底線思維,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面對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過的關口,我們必須保持戰略清醒、戰略自信、戰略定力,把握戰略全局、掌握戰略主動。其一,要深刻認識“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各種敵對勢力絕不會讓我們順順利利實現民族復興,前進道路上我們必然會遇到各種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為此,必須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我國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堅強保障。其二,要深刻認識“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既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夯實安全的根基,又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努力在這場大變局中把握航向。其三,要深刻認識這場百年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我們要強化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因應情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戰略策略,加強對中遠期的戰略謀劃,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
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在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大報告時,習近平就主張寫入“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再強調,今天我們肩負使命任務的艱巨性、面對風險挑戰的嚴峻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復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隻有全黨繼續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回過頭來看,“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准備,這些年我們才能從容應對一系列風險考驗”。前進道路上,我們必然還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面對這些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斗爭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既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又激勵全社會堅定信心,形成攻難關、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的強大合力,在堅決斗爭中贏得於我有利的戰略主動。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智慧、擔當和遠見,圍繞“兩個大局”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科學認識決定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關鍵因素,努力在大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提供了根本遵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可以預見,隨著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進一步展現,它所賦予百年變局的深刻歷史內涵和長遠世界意義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豐富﹔而成功跨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重大關口,也必將成為錘煉、鍛造乃至最終檢驗民族復興成色的重要“試金石”。伴隨這場歷史巨變,習近平關於胸懷“兩個大局”的重要論述也必將因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富有歷史縱深感的科學預見性而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作者:董振瑞,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趙若譞,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四級主任科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