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共創未來

——學習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作者:王 強    發布時間:2025-09-10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分享到 :

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以盛大閱兵儀式,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習主席庄嚴宣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民的信心底氣,道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激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斗的磅礡偉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每逢重大歷史時刻,我們總會回望歷史,讓歷史之光照亮前路。習主席在這次紀念大會上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從歷史中汲取的堅定信念,也是向世界宣示我們的歷史觀。

贏得了偉大戰爭勝利。“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這是歷史昭示的偉大真理。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徹底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這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抗日戰爭既是一場物質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比拼。“忍看山河碎,願將赤血流。”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從歷史文明深處探尋,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極盡苦難的特殊磨礪中的偉大升華﹔從精神譜系來考量,這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強大精神力量。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習主席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青史昭昭,歷歷可鑒。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為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中國人民的抗日壯舉,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激勵著遭受奴役的國家不畏強暴、抵抗侵略,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

大道如砥,大勢如潮。從偉大勝利到偉大復興,從救亡圖存到胸懷天下,我們黨始終朝著民族復興篤定前行,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在這次紀念大會上,習主席用“勢不可擋”四個字,標注了今日中國的嶄新坐標,揭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抗戰勝利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前進道路上,只要黨和人民始終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風浪都動搖不了我們的鋼鐵意志,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的鏗鏘步伐。

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與生機的民族,每當遭遇困難挫折總會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改變自己的命運。近代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持續奮斗。當年,面對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生死較量,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戰勝利80年來,從改天換地到翻天覆地、再到驚天動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前進道路上,要以堅如磐石的信心、隻爭朝夕的勁頭、堅忍不拔的毅力,同心同德努力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勢不可擋的磅礡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部隊。放眼世界,從沒有一支軍隊的命運與一個政黨的興旺、一個國家的昌盛、一個民族的復興,如此緊密相連。人民軍隊自成立起,就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投身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獨立、謀復興的歷史洪流,歷經硝煙戰火,一路披荊斬棘,付出巨大犧牲,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偉大的歷史功勛。在這次紀念大會上,習主席向全軍發出號令:“全軍將士要忠實履行神聖職責,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是對全軍將士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廣大官兵的有力鞭策。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支撐,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繁榮發展就沒有根基。前進道路上,必須強化責任擔當、弘揚實干精神,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時代人民軍隊使命任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戰略支撐。

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正義、光明、進步必將戰勝邪惡、黑暗、反動。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習主席在這次紀念大會上強調:“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主席以鑒古知今的歷史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跳出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邏輯的全新方案。

和平與發展是各國人民共同期盼。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1億人。今天,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世界歷史曲折前進的大邏輯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命運與共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歷史警示我們,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隻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習主席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星球,應當同舟共濟、和睦相處。”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讓世界正氣充盈、乾坤朗朗。

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需要爭取,需要維護。隻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和平才有希望。在那場正義與邪惡的殊死較量中,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民團結在一起,結成最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打敗了野蠻的侵略者,締造了世界和平,也為戰后國際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礎。今天,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國際力量加快分化組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力量持續上升,人口佔全球大多數,經濟規模已佔全球半壁江山,在科技、教育、社會、文化等領域也取得長足發展,戰略力量對比此消彼長、更趨均衡,促和平、求穩定、謀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訴求。也要清醒看到,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大道不孤,眾行致遠。只要各國攜手同行,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堅定維護二戰勝利成果,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就一定能夠為人類社會開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進入新時代,我們准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全球南方”團結合作,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穩定錨”,同國際社會一切進步力量一道,有力推動百年變局朝著有利於人類發展進步的方向演進。著眼全人類前途命運和安危福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道之所在,行勝於言。將維護世界和平作為神聖使命,從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到赴亞丁灣護航,再到執行“和諧使命”,我軍和平之師、正義之師、威武之師的形象從未改變。歷史已經証明,中國的和平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更多正能量﹔歷史還將繼續証明,中國的發展壯大,必將為人類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光明未來注入更多確定性。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