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把握了戰爭與和平、歷史與未來等辯証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重要論述的哲學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庄嚴宣示了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論述系統回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以實事求是的、歷史主義的態度深刻闡發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並融貫了對人民群眾與抗戰英雄、戰爭與和平、歷史與未來等辯証關系的統籌把握,體現出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堅持以正確的歷史觀認識和捍衛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相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論述堅持正確歷史觀,捍衛了中國人民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的光榮歷史。歷史就是歷史,事實不容篡改。當今國際上一些右翼分子和政客罔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實,美化這場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侵略戰爭,否認和逃避戰爭罪責,矮化、貶低甚至否定中國抗戰的歷史性貢獻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僅是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更是對人類良知和正義的侮辱與踐踏,對中國人民及所有受害國人民的情感造成了嚴重傷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可能重蹈覆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有力策應盟國軍事行動,有效配合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歷史不容置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同時,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樁樁罪行不容掩蓋,侵略真相不容否認。在鐵証如山的歷史事實面前,任何企圖歪曲歷史的行徑都注定徒勞無功,必將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必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闡明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論述貫穿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他明確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正確把握時代大勢、推動歷史前進,引領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擁護。在局部抗戰階段,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救亡的旗幟,連續發表宣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號召全國民眾發動民族革命戰爭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行徑。在全民族抗戰階段,中國共產黨切實執行全面抗戰路線,號召發起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倡導、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帶領廣大中國人民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為最終贏得戰爭勝利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戰爭的歷史事實充分証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人民群眾與抗戰英雄的歷史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堅信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系統闡明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充分肯定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突出貢獻,深切緬懷了為抗戰英勇犧牲的民族英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涌動、聚合、高漲,全民族的自尊品格、團結意識、自強信念、英雄氣概被極大激發和調動起來,無數中華兒女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把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和崇高使命,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他還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英烈,以及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日本軍國主義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都是抗戰英雄,都是民族英雄。他們以直面危難、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毅力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屹立起新的民族精神坐標。在這個“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時代,必須永遠銘記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洒熱血的革命先輩,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凝聚起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精神偉力。
從戰爭與和平的關系視角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論述正確分析了戰爭與和平的關系,傳遞出中華民族守護世界和平與安寧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經歷了戰爭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戰爭與和平對立統一,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和平是戰爭的對立面,對和平的爭取往往需要經由戰爭的手段。能戰方能止戰。在獲得和平以后,依然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維護和堅守和平,矢志不渝地捍衛和平,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証法。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沉的願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正義之戰,從一開始就具有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的偉大意義,是為了維護人類和平而戰的以戰止戰。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付出傷亡3500萬人的沉重代價,最終打敗窮凶極惡、暴戾恣睢的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無實力而乞和平,則和平危﹔有實力而衛和平,則和平存。隻有銘記抗日戰爭的慘痛教訓,珍惜和平、維護和平,毫不動搖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平才有希望長久維持。
在對抗戰歷史分析中融貫對歷史與未來的深刻省思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論述融貫了對歷史與未來辯証關系的深刻洞見,反復強調要正確看待和分析歷史教訓,從中獲得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盡管“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但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隻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無論是遭受侵略而被迫與之抗爭的國家的人民,還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的人民,無論是親身經歷了那個動蕩年代血雨腥風的人們,還是在那之后出生的人們,都需要牢記歷史的啟迪和教訓,以史為鑒、警示未來。但是,對戰爭勝利的紀念,對侵略者野蠻罪行的揭露與譴責,“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當今世界,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成為人類又面臨的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日戰爭勝利后,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及中國、蘇聯等國家的軍事法庭對戰爭罪犯的審判,給以戰爭罪犯應有的懲處,其正義性質不可動搖、不容挑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人民之所以以最大的決心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及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以史為鑒、以和為貴,共同推進世界現代化,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堅信,隻有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能走上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人間正道。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