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日記中感悟信仰之力
抗戰日記是抗戰歷史的鮮活印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國軍網推出“文物裡的烽火歲月·抗戰日記篇”,中國作家協會主辦“山河跡憶——手稿裡的抗戰中國”,不少博物館、紀念館在抗戰專題展中設置抗戰日記單元,為我們重溫抗戰歷史提供了不同視角。
日記具有私密性、紀實性、日常性等典型特征。它是作者袒露心扉的“樹洞”,其內容多涉及內心想法、情感波動、私人經歷等,不以公開傳播為目的。在烽火連天的年代,無數抗戰將士、普通民眾用筆記錄下戰爭的殘酷、戰友的犧牲、人民的苦難以及對戰爭必勝的信念。這既是無數個體對抗戰歷史的“微觀存檔”,也是苦難中為國家、民族、人民發出的吶喊,這種雙重屬性讓其既有歷史厚度,更有情感力度。
今天,打開這些抗戰日記,我們得以透過紙頁,如臨抗戰年代。看著那些“寫給自己看的文字”,就如同與一位老友隔空促膝長談,聽他娓娓講著過去的故事,一字一句中傳遞著信仰之力。
讀抗戰日記,字裡行間滿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1931年9月19日沈陽淪陷當日,24歲的蕭軍在日記中寫道:“晨5點,日軍炮聲撕裂沈陽城……街上行人如驚鳥,我攥緊懷裡的《共產黨宣言》,指甲幾乎掐進掌心——這書裡說的‘無產階級失去的只是鎖鏈’,此刻該怎樣印証?”憂國憂民的火焰在胸腔裡灼灼燃燒,年輕的作家懷著對民族危機的深切痛感,開始從革命理論中探尋救國路徑。
同樣是青年愛國誓言,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聯主席黃敬在游行前夜寫下:“今日籌備抗日救亡宣傳,願以筆為劍,喚醒民眾覺醒。”以筆鋒代劍芒,黃敬在寒夜裡發出救亡圖存的誓言,讓歷史看見一代青年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時的覺醒與擔當。
讀抗戰日記,紙頁折痕藏著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抗日名將周保中在日記中這樣緬懷“八女投江”。1938年10月,東北烏斯渾河,八位平均年齡尚不足20歲的抗聯女戰士,在彈盡之際挽臂沉江。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雲在日記裡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寧肯死在祖國的河裡,也不死在敵人的手裡。”這句話沒有高呼口號,隻一句“寧肯”把信仰的“溫度”寫到滾燙。80余年后,我們在檔案館冷光燈下展讀這些紙張發脆的日記,仍能感到指尖灼痛——故紙堆中的斑斑點點,都是青春與信仰相互點燃的火焰。
“目的是招安收撫我,成為他們的走狗……的確我以在抗日救國軍事業途中而為幸,赴任發揮著重大的領導作用,惹起敵人在軍事上瘋狂的進攻。而作為政治上而採取的一種手段,(日軍)以各方法來誘引我……想起六十有余的老人受到威壓而不停奔走,不免有莫大的震動。”這是1939年4月29日,著名抗日將領陳翰章寫下的日記。寥寥數行字,滲透著對親人的擔憂以及對保家衛國的忠誠。1940年12月8日,由於叛徒出賣,陳翰章被日軍所圍,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面對敵人勸降,他怒罵敵人,敵人用刺刀攪掉他舌頭,他怒瞪敵人,敵人剜去了他的雙眼,割下頭顱,這位年僅27歲的名將壯烈犧牲。如今,在吉林敦化市寒蔥嶺山腳下,坐落著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在這座展館內,陳翰章的34篇日記靜靜地陳列著,講述著這位名將的鐵血生涯。
讀抗戰日記,泛黃紙張浸染著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30號轉至白村,在傳達敵在清剿時之毒辣性、殘酷性,真不免要使人心驚膽戰。”“日寇撼山易,撼八路軍難。”“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在抗戰期間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詳細記錄了當時基層士兵戰斗、工作、生活的真實狀況,以及在思想、情感、心理上發生的深刻變化。縱然戰爭殘酷,但是八路軍堅不可摧。
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將領、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開創者彭雪楓,因“追求知識如飢似渴,幾乎見書必讀,逢報必看”,而以“儒將”聞名天下,“上馬能打仗,下馬寫文章”。他在日記中寫下擲地有聲的誓言:“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那裡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室子女,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敵偽軍消滅掉,就是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彭雪楓犧牲的時候,身上除了一支派克鋼筆,就隻剩下一本日記。這本日記就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如今封面破損、紙頁泛黃,但已成為無數人追憶彭雪楓的念想,也藏著一個文武雙全的將領未講完的故事。
讀抗戰日記,字跡“透印”彰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一年抗戰的經驗証明,日寇日益走向崩潰死亡,中國日益向上勝利發展,能夠取得最后勝利。”“從我參加革命的經驗中,特別是這些年的斗爭中,絕對相信:有了我們黨正確的領導,不怕中華民族不解放、中國革命不勝利的。”《王恩茂日記》集中收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王恩茂的抗戰日記,是其參加革命活動的集中反映和真實記錄。
抗戰時期,生活條件艱苦,政治環境惡劣,無數將士在烽火硝煙中面臨生死與信仰的雙重考驗。而在王恩茂的日記裡,處處流露著對奪取抗戰勝利、實現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心和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
這種信仰之力、必勝信念在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陳賡的日記中也得以彰顯。1937年9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正式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換帽時,陳賡的心情是復雜的,但他明白:“我們永遠是黨軍,紅軍永遠是紅軍,任他換個什麼名義,戴上什麼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斗。現在雖然是民族革命階段,但一切努力犧牲都是為了將來社會主義的勝利。”
抗戰日記作為個體生命的即時性書寫,早已超越了單純史料的范疇。這些文字誕生於炮火連天、生存懸於一線的極端情境,卻忠實保存了精神世界的完整性與細膩度。它們記錄了山河破碎的血淚,更銘刻了民族精魂的倔強與信仰的熾熱。
抗戰勝利已經80年了,但那些抗戰日記中所蘊含的信仰力量和青春熱血,依然熠熠生輝,激勵著當代青年在新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作者:唐文昊,系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