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鐘鳴警儀式從這裡走向全國
殘歷碑廣場。作者供圖。
觀眾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沉浸式抗戰場景參觀。作者供圖。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94周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將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代表中華民族14年浴血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艱苦歷程的警示鐘撞響14下后,9時18分,全國百余座城市將與沈陽一道同時拉響防空警報,主要街路的機動車停駛鳴笛,火車、輪船也將拉響汽笛,共同參與紀念活動。庄嚴、肅穆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從“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這座抗戰文化地標走向全國,警示民眾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從未忘卻的紀念
九一八事變帶給中國人民的歷史記憶是沉重而深刻的。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人們便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舉行紀念活動。
1991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60周年之際,沈陽市委、市政府響應人民群眾的強烈意願,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地——柳條湖原址邊上建成“九·一八事變”紀念館並對外開放。其館舍就是如今的標志性建筑——殘歷碑。
巍然屹立的殘歷碑,因其造型酷似一本巨大殘缺的日歷而得名。碑高18米,面闊30米,進深11米,其左側碑文上書:“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右側鐫刻著那個令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日子:“1931年,9月小,18日,星期五,農歷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這個日歷是殘缺不全的,因為在殘歷碑上還密布著千瘡百孔的累累彈痕,這累累彈痕形成了一組組隱約可見的骷髏群,好像千萬個靈魂,穿越時空,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在注目凝視之間便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那段痛苦的歷史記憶深處。
盡管當時碑館合一的紀念館僅有200多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卻從此成為沈陽市牢記國恥、緬懷先烈、教育后代、振奮民族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和銘記九一八事變的固化載體和獨特空間,也是沈陽抗戰文化地標的起點。
從鳴警到撞鐘
1995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淒厲的防空警報聲劃破沈陽夜空,正在沈陽市內行駛的車輛全部停駛鳴笛,沈陽人以一種全新、特殊的方式來銘記九一八事變。
提出這一建議的市民,名叫郝鬆青,是沈陽長城橋膠帶總廠的一名退休干部,當時已經70多歲。他在工廠武裝部工作期間,了解到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前,沈陽市人防辦都會進行防空警報試鳴工作。1995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64周年紀念日。9月9日,他提筆給沈陽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寫了一封信,信上說:“警報聲響傳播范圍廣,尖銳的聲音能夠刺激人們的神經。建議將沈陽市秋季試鳴警報,改在每年的9月18日晚上10時20分,通過鳴響防空警報,警示后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沈陽市高度重視這一建議,市委宣傳部、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等部門緊急運作,使“918鳴警”這一市民建議得以迅速實施。
9月15日,《沈陽日報》刊發沈陽市委、市政府定於9月18日晚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的通告。9月18日當晚,同時在沈陽市區的9條路、18條街行駛的機動車輛均停駛鳴笛,行人駐足肅立。沈陽市電視台停播節目,插播“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字幕。
媒體集中報道之后,沈陽鳴響警報之舉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大家都感到,沈陽的這一聲警報,來得太及時、太有力!很多城市打來電話,了解有關情況,表示要效仿沈陽的做法,在相關紀念日鳴響警報,對市民進行國恥教育。
1996年年初,在沈陽市第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12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對沈陽市首次在9月18日夜鳴響警報給予高度肯定,建議在每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鳴響警報3分鐘,作為沈陽市永久的紀念活動持續開展,對市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同年舉行的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上,10位省人大代表聯名提出相同議案。同年5月,沈陽市委宣傳部、沈陽市人防辦將辦復情況報告各位人大代表:採納建議,認真實施,保証每年“九一八”晚10時20分准時鳴響警報。
1999年9月18日,歷時兩年擴建,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博物館廣場上建起一座鐘亭,上面懸挂著一幢高2.38米,直徑1.6米,重達4.2噸的銅鑄警示鐘。這面警示鐘是在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款、捐物的活動中,熱心市民姜紅旗先生捐款50萬元,以鑄造“勿忘國恥”警世鐘的形式捐贈給擴建辦公室,由魯迅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殘歷碑設計者——賀中令教授設計鑄造而成。警世鐘正面鑄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背面銘文則記述了九一八事變的經過,鐘裙上是吶喊的人體群雕,寓意著抗爭和奮斗。
隨著警示鐘的問世,每年“九一八”紀念鳴警儀式正式演變為“撞鐘鳴警儀式”。屆時沈陽全城拉起防空警報,主要街道行駛車輛停駛鳴笛3分鐘,各界14名代表作為撞鐘手,撞響14下警鐘,寓意中國人民堅持不屈不撓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14年抗戰歲月。
從1999年起,每年9月18日,社會各界代表會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儀式至今已連續開展26年,成為廣受關注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國家級重要活動。
從沈陽走向全國
今年6月,在國新辦發布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10項重點活動中,以遼寧省委、省政府名義,在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位列其中。
強烈的儀式感、廣泛的參與性是“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的特點。從2001年九一八事變70周年起,原本在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間22時20分舉行的鳴警儀式,調整到晚9時18分舉行。這一大規模、全市參與的紀念儀式,通過沈陽不斷傳導到其他城市,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記憶。2006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75周年之際,遼寧省暨沈陽市“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殘歷碑前舉行,遼寧省14個城市首次同時鳴響警報,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城市自覺加入此行列。
2011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80周年之際,原本在晚間舉行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改為上午9時許舉行,並正式開始向全國轉播,以便更多人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共同參與到活動中,全面增強活動的紀念功效、參與度和影響力。這次活動,首次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省委、省政府共同舉辦,東北三省同時拉響警報,全國100多座城市拉響防空警報,共同銘記九一八事變。
一次次敲響的警示鐘、一聲聲尖銳的警報聲,就是要讓歷史的聲音始終響亮,歷史的記憶始終清晰。銘記“九一八”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深沉回望,是對未來的深層思考。
九一八事變雖然發生在沈陽,但它所產生的影響和所佔的歷史地位,早已超越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已經成為警示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園。
(作者:范麗紅,系“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