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現高質量發展

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

作者:崔友平    發布時間:2025-09-18   
分享到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成果的權威著作。其中關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專題部分共有10篇文章,是全書中兩個篇幅最多的部分之一。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該專題的基本邏輯是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同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抓好幾項重點工作。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新時代以來,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自覺行動和主旋律。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於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這具體體現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上。從這些講話中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抓住重點提出大政方針政策,為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抓住重大關鍵環節,實現高質量發展。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戰略全局出發,抓主要矛盾,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關鍵環節,綱舉目張做好工作。”為此,一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二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要堅守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這個根本。要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特別是要把糧食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圍繞重點產業鏈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四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要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有針對性地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五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必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防范房地產業引發系統性風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之,抓好這些重點任務的落實,就能以綱帶目,保持經濟高質量平穩運行。

把握規律性認識,實現高質量發展。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把握好“五個必須”的規律性認識,即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這是基於新時代以來實踐基礎上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深刻總結。

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實現高質量發展。2024年9月26日,針對經濟運行出現的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一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保証必要的財政支出,切實做好基層“三保”工作。二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三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線,重點做好應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四要干字當頭、眾志成城,充分激發全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些措施有效提振了樓市股市和市場預期、社會信心,經濟明顯回升,既促進了全年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也為2025年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統籌好重要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面對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系。一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二是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三是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四是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五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這對於2025年我國經濟工作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概括和總結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是對新質生產力的最權威闡述。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基礎,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躍升。新質生產力的特征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形成更高質量的生產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造就更具成長性的生產力﹔以供給與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構筑更具持續性的生產力﹔以充分重視數據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發揮算力重要基礎功能為依托,形成數字賦能的生產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為依歸,形成綠色低碳型的生產力。可見,新質生產力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創新。我們要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通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為此,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盡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特別是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完善所有制實現形式、分配方式和要素配置機制等。二要培養新型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擁有大量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具備綜合運用各類前沿技術能力、熟練掌握各種新型生產工具的新型人才。三要以科技創新推進勞動資料升級。科學技術隻有通過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工具,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四要以科技創新推進勞動對象拓展。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壯大為重點,拓展勞動對象的形態和種類。五要提升生產力要素組合協同效率。要通過提高算力、積極發揮數據要素的“融合劑”作用等實現生產力要素優化組合、高效協同。六要以綠色科技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發展方式向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按期實現。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擴展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要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下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理論,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抓好幾項重點工作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除抓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外,當前還應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抓好農業農村工作,建設農業強國。2022年1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離不開農業發展。”“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當前,要堅持黨領導“三農”工作原則不動搖,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保証﹔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不搞脫離實際的面子工程。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首次提出的。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內部可循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條件下,在逆全球化加劇演進和美西方斷鏈脫鉤的大背景下,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能未雨綢繆,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我們要進一步加深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的認識,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著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措施。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兩個維度來研究和布局:一是更有針對性地加快補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二是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為此,一要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和可靠性。二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三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四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五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

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扎實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在經濟增長、穩定就業、促進增收、保障民生等方面貢獻巨大。但近年來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深刻復雜變化影響,民營經濟發展也遇到市場需求不足、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轉型升級壓力大等現實問題,面對生產經營困難,一些民營企業對未來發展預期偏弱、信心不足。202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要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對此,一要大力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把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落到實處。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關於“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的方針政策,消除顧慮,放下包袱,大膽發展。二要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對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營企業要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三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民營企業家增強家國情懷,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營企業應在企業內部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筑牢依法合規經營底線,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建設金融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金融工作,從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到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金融強國的建設目標,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金融篇日益豐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麼是金融強國?應當基於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包括: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等。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就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幾條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麼看、怎麼干,是體現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有機整體。

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指明了提升金融軟實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

以上幾項重點工作都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建設農業強國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發展民營經濟,要鼓勵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要加快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體系。當前,抓住了這幾項重點工作,對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