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確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習主席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到革命文化的精神傳承,再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引領,共同構筑起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的深厚底蘊,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文化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厚文明底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主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5000多年的文明傳承,塑造和培育著中華民族的思維理念、精神品格、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動能和豐厚的精神滋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傳統文化中“生生不息”“民為邦本”等思想給予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以文化啟示,“天下為公”“富民厚生”等理念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礎,“富而教之”“耕讀傳家”等觀念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重要來源,“天人合一”“萬物並育”“取用有節”等理念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思想成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文化基因。
革命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力量源泉。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艱苦奮斗中不斷淬煉而成的文化精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色作風、歷史傳統。它誕生於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發展於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從苦難到輝煌的奮進歷程中,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革命文化具有思想引領、價值傳承、精神激勵等作用,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源泉。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習主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革命文化蘊含著先進的科學理論、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無私的為民情懷、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斷革命的斗爭精神等,不僅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價值理念,也為我們應對百年變局提供精神利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價值導向和精神滋養。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指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文化萃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以及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共同熔鑄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指引全體中國人民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髓,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價值層面的表達與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整合價值觀念、凝聚價值共識的作用,它不僅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還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精神構造,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凝聚力、塑造力和引領力。當今世界,多種思想、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在互鑒中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秉持求同存異的理念,借鑒和汲取不同文明的優秀文化養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價值理念,在守正創新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文化支撐。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