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在北京歷史文脈保護中彰顯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時代價值

作者:賀亞蘭    發布時間:2025-09-25    來源:《前線》雜志
分享到 :

2025北京文化論壇重磅理論文章】2025北京文化論壇啟幕。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以其深厚的歷史文脈與獨特的文化實踐,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以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積澱推動首都文化發展繁榮,激活傳統,創新未來,奮力譜寫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嶄新篇章。

微

賀亞蘭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研究員

2023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北京文化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証。”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歷史文脈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關系的重要論斷,為北京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切實肩負起新時代首都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在悠久綿長的歷史文脈中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賡續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時代價值,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京華大地形成生動實踐。

北京歷史文脈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見証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中華文明“精准畫像”。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在文明演進過程中,不僅形成了深邃悠遠、一脈相承的歷史文脈,更孕育出兼容並蓄、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在賡續傳承、創新進取、凝聚融合、包容並蓄、和平發展方面彰顯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640

北京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時代更迭如潮起潮落,文明的源流卻始終未曾斷絕。周口店遺址與上宅遺址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火種,琉璃河遺址見証了北京城的誕生,金中都的建立開啟了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輝煌歷程,元大都的營建奠定了北京作為全國首都的城市格局基礎,明清皇都的宏偉氣象彰顯了北京作為世界知名古都的厚重底蘊。北京文明史如永定河水奔涌千年,見証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北京孕育了經久不衰的創新思維,蘊藏著“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從古老的大運河到現代的航天工程,從胡同四合院的建筑智慧到尖端技術園區的蓬勃發展,從郭守敬的水利天文探索到中關村科技人才的創新開拓,北京的創新精神與中華文明的創新基因一脈相承,往昔獨樹一幟,今朝勇立潮頭,見証著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北京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春秋公羊傳》中寫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元代以降,北京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心臟,其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如棋盤般規整的街巷、庄嚴肅穆的宮殿,無不映射出大一統理念的深遠影響。古往今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與風情習俗在北京交織融匯,書寫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璀璨篇章,見証著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北京文化內蘊包容性。儒家“和而不流”“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家“達生之情”,均強調在多樣性中的和諧共存與共生共榮,這些思想在北京歷史文化中得到了生動體現。作為多個朝代的建都之地,元代大都的多元風貌,明清京城的恢宏格局,彰顯著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包容﹔街巷胡同內、宮觀廟宇間,各種宗教信仰共生共存,中西文明多元交融。北京尊重和保護自身文化傳統,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中和之美”文化景觀。今天,北京不僅倡導古今文明的對話,還著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見証著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北京在歷史長河中見証了歐亞物產的互通與文明的交流。馬可·波羅曾將中華文明傳播到西方,南懷仁則帶來了近代西方科學知識,東西方文明在此匯合碰撞。新時代的北京以“雙奧之城”的姿態崛起,敞開胸懷迎接四海賓朋,構筑起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見証著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北京傳承與弘揚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當代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為北京文化發展建設把關定向,擘畫大國首都文化繁榮發展的宏偉藍圖。北京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傳承與弘揚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光輝篇章。

640

秉承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北京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漸進式的“微改造”取代了大拆大建,以背街小巷為重點實施“一街一策”,以繡花功夫推動胡同街巷恢復肌理,嚴控建筑高度,保持老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建設什剎海—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等13片文化精華區,實施大柵欄、皇城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程循序漸進,中軸線申遺成功,三山五園再現秀美風姿,三條文化帶建設取得實效,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五方合作機制成效顯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機制基本建立,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與發展推行專班化推進、項目化實施、企業化運作等機制,亮點突出﹔高水平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持續培育“會館有戲”品牌,湖廣會館重張開業,顏料會館、正乙祠戲樓等文化遺產地煥發新活力。

弘揚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在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北京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堅持以創新驅動新業態發展導向,加強文化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賦能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首都文化高質量發展注入關鍵動力。2024年,北京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906.9億元、同比增長11.1%,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0.7%﹔以數字技術、元宇宙為引擎,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科技新空間,“故宮以東·城市盲盒”“一高爐·SoReal元宇宙樂園”“紅色馬欄”等數字沉浸式體驗空間落地,在首都城市空間構建中體現了多元要素的創新融合。

堅守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北京歷史上就是各民族文化交匯之地。為了延續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北京積極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成為展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國家窗口。保護利用好擁有600多年歷史的蒙藏學校舊址,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支持文藝院團創作民族歷史與現實題材文藝精品,相繼推出原創民族歌劇《瑪納斯》、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作品,展現出歷史與當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用心用情用力保護、管理、運用首都紅色資源,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團結凝聚各民族力量開展革命斗爭、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等歷史實踐,傳承鐫刻在紅色記憶中的民族團結基因。健全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機制和工作體系,推動教育基地建設管理標准化、規范化、常態化,通過持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力地延續著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守護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北京作為大國首都,文化發展兼收並蓄,既守護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基因,又以開放姿態吸收借鑒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生態。近年來,京產文藝大放異彩,創作題材融匯古今中外,形成了兼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文藝精品,不僅斬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榮譽,更通過舞蹈詩劇、新編京劇等創新形式讓傳統文化“破圈”傳播,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瑰麗風姿。北京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近年來加強文化交流,舉辦了“炫彩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動、“千年之約”——“一帶一路”峰會文藝晚會等。同時,北京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一批文化合作協議相繼簽署,京津冀演藝聯盟、京津冀博物館聯盟、京津冀文化產業園區聯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等一批文化合作平台陸續成立,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聯演、京津冀文旅消費季等文化活動持續舉辦,體現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輻射力和引領功能,營造出開放包容、多元共生、活力四射的文化氛圍。

凸顯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北京以文化服務大國首都主場外交,建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首要窗口,圓滿完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主場外交活動的服務保障任務﹔充分發揮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節點城市的功能,積極參與國際議題設置和標准規則制定,已與33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首都或重點城市建立了友城關系﹔積極構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文化開放格局,著力提升文化貿易質量和水平,對外文化貿易規模穩步增長,文化出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行業優勢明顯,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引領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不斷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提升北京作為大國首都的文化影響力。

在新時代首都文化發展中持續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正以海納百川的國際化視野,將五千年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煥發大國首都的文化氣象。面向“十五五”新的發展階段,北京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通過中軸線申遺保護、“博物館之城”建設等實踐,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使這座古都躍動生生不息的文明脈搏。

640 (1)

持續深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賡續中華文化根脈。一方面,繼續秉承“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指導原則,不斷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優化和完善保護體系,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的創新實踐,充分展現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另一方面,立足“第二個結合”,通過對古都北京的文化闡釋,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古都的傳統文脈中汲取力量,充分釋放北京全國文化中心思想高地與精神引領作用,奮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創新文化遺產保護思路,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立足新時代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首都文化發展,構建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創造性轉化體系,建立系統性的政策支持機制﹔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結合,推動非遺項目高科技沉浸式體驗、開發並優化線上沉浸式虛擬游覽體驗等,讓文物與歷史資源連接古今,實現文化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和常態化利用﹔堅持“文化為民”的宗旨,推動老城復興、歷史街區保護和民生改善同步進行,提升博物館、會館等傳統文化場館的設施水平、展覽質量和服務能力,提升傳統文化傳播效能,讓傳統文化創新的成果切實惠及人民群眾,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推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全球視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分享中國在文物保護、修復及數字化展示等方面的經驗,提供中國方案,促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的整體提升﹔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為目標,搭建國際交流平台,通過文化節、展覽、論壇等活動,傳播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將北京建設成為世界文明交流的首要窗口﹔推動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國際貿易與文化出口,如國風動漫產品、非遺禮物、文旅短視頻等,培育一批國產影視、國風音樂、現代文創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產品的全球競爭力,為中華文明走向世界貢獻北京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寄予厚望,北京正在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積澱推動首都文化發展繁榮,激活傳統,創新未來,形成弘揚與傳承中華文明、推動“國潮”“國風”出圈出海的北京經驗,為文化強國建設樹標杆、作示范。

來源:宣講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