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達先生是以哲學方式把握時代的杰出典范——

一部“行走的馬列字典”

作者:臧峰宇    發布時間:2025-09-29   
分享到 :

哲人其萎,風范永存。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但陳先生開創地從歷史出發、以理論觀照現實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仍將傳承。陳先達先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學術思想高度重視和深刻體現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實踐性、現實性,成為以哲學方式把握時代的杰出典范。陳先生常常介紹自己講課的心得:“目中無人,心中有數”,這是一種整體性的學術思維,讓后學實在地感受到胸有成竹的氣象。筆者經常在陳先生身邊求教,陳先生的研究不僅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內在理解,而且是一種對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懷和把握。

“我這一生的學術生涯主要是在研究和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度過的”

作為江西鄱陽湖管驛前漁村陳氏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陳先達先生在青年時代先后求學於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由歷史學而入哲學,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的三年學習,使他開始“學術專業的定格”,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他說:“我這一生的學術生涯主要是在研究和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度過的。”在近70年的教學與研究生涯中,陳先生純熟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智慧,“聞道猶能以身求”。他一貫強調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思想整體,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和原理研究合二而一。在陳先生看來,馬克思從未想分別研究其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后人可以從某個角度深入研究馬克思思想的一個部分,但不能忘記總體。在這個意義上,陳先生提倡加強馬克思主義研究內部的對話,這與馬克思學術研究的方法是一致的。

陳先生在青年時代即顯現了哲學才華,以張東蓀哲學思想為題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在《教學與研究》上發表,那年他26歲。在《教學與研究》1963年第4期發表的《實踐檢驗和邏輯証明》一文,強調實踐檢驗和邏輯証明的差別,論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1983年底,陳先生完成了《走向歷史的深處》,這部書稿可謂史論結合的力作,1987年出版后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中可知一種富有現實關懷的思想史研究是如何書寫的,“原著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原理,但如果沒有原理的基礎,很可能在原著研究中讀出令人曲解的東西”,在陳先生看來,“原著研究的立足點是考証和解讀,原理研究的立足點是實踐和發展。”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旨在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哲學原理,表明歷史研究其實就是現實研究的一種方式,這裡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辯証法。

“希望能把問題中的哲學變為哲學中的問題”

陳先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非常熟悉,記得2010年春天的一個午后,筆者去陳先生家裡請教哲學問題。陳先生讓筆者在電腦上幫他整理一個會議發言稿,他在房間裡一邊踱步,一邊談對馬克思的財富觀的理解,文思泉涌,一氣呵成。其中不乏對馬克思財富觀的時代新論,又大段背誦馬克思原著中的有關段落。陳先生被譽為一部“行走的馬列字典”,筆者深知此言不虛。不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與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聯合舉辦的“金融危機的挑戰與應戰:走向未來的人類財富觀”高級研討會上,陳先生基於這篇文稿做了精彩的發言,后來以“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財富觀”為題發表在《哲學研究》2010年第10期。

陳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如果說《走向歷史的深處》是他對歷史唯物主義反思和求索的代表作,《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問題中的哲學》《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被肢解的馬克思》等著作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他深悟歷史與面向時代的哲學思想足跡。陳先生說過,做思想史研究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馬克思思想的本來,這是重要的基礎研究,“我對現實問題更敏感一些,或者說我的主要興趣是研究社會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希望能把問題中的哲學變為哲學中的問題。”在他看來,要使哲學研究走向歷史的深處,又要從歷史深處走來。因為“社會是往前走的,思想也不可能往后走”,這樣才能在時代語境中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他對“問題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問題”的闡述力透紙背。《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是陳先生哲學研究的標識性文獻,在學術界影響甚廣。他在與編輯部的文稿編輯交往中談道:“哲學中的問題隻有來自問題中的哲學,才是有生命力有現實性的哲學問題,因為現實的要求和矛盾最強烈地表現在人類面對的問題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被實証科學化,但必須直面重要的現實問題,在深入研究中做出符合歷史規律的解答。他始終關注現實中的哲學問題,並在理論分析中實現哲學的自我闡明。

“沒有離開時代的問題,也沒有不存在任何問題的時代”

我們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需要體會他的生活經歷與他的思想的內在關系。陳先生在《人生三論》中曾提出:“一個人的人生觀,不是表現在對人生哲理的抽象把握,而是表現在對人生現實際遇的正確處理。同樣一句格言,飽經風霜的老年人與沒有生活閱歷的年輕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老黑格爾的這句名言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因此,對一個人來說,從實際生活中感悟人生哲理不失為一種學習人生哲學的方式。人生多難,失敗、挫折,令人頓足后悔的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避免。祝你一生好運,也只是祝福而已。因此,在這些問題上需要有點哲學氣量。”而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史論結合,走向歷史的深處,關注現實中的問題,這是筆者對陳先生治學方法的最深體會。在關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談話中,陳先生指出:“每個時代都客觀地蘊含著特有的主要矛盾,這種矛盾在主體意識的理論把握中表現為該時代的重大問題,沒有離開時代的問題,也沒有不存在任何問題的時代。”因而,研究問題就是研究時代,如果要把握時代,就要把握時代中的問題。馬克思深入研究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當時德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在陳先生看來,今天,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要堅持這種歷史唯物主義態度。關鍵是研究我們時代的主要矛盾,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這樣的談話一直持續到2023年春天,后來雖未就某個主題進一步整理陳先生的談話,但筆者經常到陳先生家裡匯報教育部哲學領域“101計劃”的有關進展,每次他都對筆者談一些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建設和學術研究的想法,對我們更好開展具體工作常有撥雲見日之感。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