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捍衛二戰勝利成果 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警示我們,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隻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我們必須堅定弘揚正確二戰史觀,捍衛二戰勝利成果,推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保障各國人民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戰后國際秩序的奠定與和平規范的建構
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奠定了戰后世界和平建設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重要地位。八十年來,中國始終將捍衛二戰勝利成果與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視為歷史責任,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歷史依據和實踐基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十四年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按當時比值計算超過6000億美元,有效打擊和牽制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力量。中國軍民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有效阻止了軸心國德日雙方制定的在東方的戰略協同計劃,粉碎了日本“北進”攻擊蘇聯遠東地區和“南進”與德國在印度洋會師的戰略企圖,深刻影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走向。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尊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國際社會作出的最重要決定就是成立聯合國。中國不僅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更是聯合國體系的重要設計者和奠基者。中國深度參與了包括開羅會議在內的一系列決定戰后世界格局的重大會議,並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庄嚴簽字,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作為戰后國際秩序的締造者、建設者,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踐行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反對任何企圖歪曲、否認二戰歷史的歷史修正主義,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中國對戰后和平秩序的執著追求,既源於對歷史教訓的深刻反思,也根植於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從中國領導人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科學研判世界大勢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重大論斷﹔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中國始終致力於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改變舊有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體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面對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中國人民堅定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向世界展示共商共建共享的現代化新圖景。
中國方案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實踐
為應對日益擴大的全球治理赤字,中國以主權平等和國際法治應對霸權邏輯,以開放平台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用以人為本的務實行動破解發展難題,用獨特的治理智慧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2025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旨在推動各國攜手行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將“奉行主權平等”和“遵守國際法治”置於全球治理倡議的首要位置,深刻揭示了構建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根本前提和保障。一方面,主權平等是《聯合國憲章》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另一方面,中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的堅守,有力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抵御外部干預、維護政治獨立和發展自主權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支撐,構成了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進程的強大動力。
面對“小院高牆”“脫鉤斷鏈”等單邊主義逆流和強權霸凌行徑,中國積極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超越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博弈,聚焦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充分展現了中國“執大象,天下往”的大國擔當。中國方案作為全球治理領域的重大制度創新,吸引了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為“全球南方”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自身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通過搭建新的合作平台,中國將“踐行多邊主義”從一種理論倡導,轉化為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示范效應的實踐成果,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
全球治理倡議的最終目標是增進全人類福祉,強調“倡導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注重行動導向”的實踐導向。評判全球治理實踐成效的根本標准,在於是否解決了世界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倡議落實為具體行動,既有先進的理念,又有切實的問題解決方案。在糧食安全保障和發展公共衛生事業方面,中國不斷派遣水稻技術專家和先進醫療隊前往世界各地﹔在減貧領域,一大批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落地生根﹔在和平與安全領域,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足跡遍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務實的舉措,是中國積極參與並引領全球治理的真實寫照,彰顯了作為負責任大國“言必信,行必果”的堅定決心。
堅定守護世界和平,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單獨作為一個專題進行詳細論述,系統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守護世界和平安寧,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八十年前,聯合國應運而生,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今天,我們更要秉持和平共處的初心,堅定合作共贏的信心,堅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筑牢共同前行的思想根基,堅決維護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捍衛歷史真相,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的警示。凝聚歷史共識,核心在於尊重和維護二戰后一系列國際審判所確立的法律結論,承認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和人民為勝利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並在此基礎上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歪曲和篡改。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捍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是抵御歪曲歷史的錯誤思潮、鞏固全球和平基礎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思想前提。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以完善治理體系為制度保障,積極推動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改革。盡管《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歷久彌新,但聯合國安理會“民主赤字”和“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卻在全球決策體系中缺乏應有的話語權,這種權責的失衡嚴重影響了全球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更好發展”。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既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又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能力、有責任以局內人、引領者的身份,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演進,在這場關乎世界前途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超越制度與利益的藩籬,追尋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中國提出並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四大全球倡議,不僅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體現了不同文明、制度和發展水平的國家共建美好世界的心聲,為世界各國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繁榮創造了條件。這種“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東方哲學,為構建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將同世界各國一道,在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基礎上,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公正合理轉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檢監察學院教授,當代政黨研究平台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