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大創新

楊子強

2025年09月30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國家邊疆治理的重要區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疆工作,情系新疆各族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赴新疆考察、兩次出席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強調“新疆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准確研判新疆工作的新方位、新變化,不斷深化對治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明確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總目標,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引領新疆邁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提出“開展文化潤疆首先要解決向東看還是向西看的問題”“要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等一系列關於文化潤疆的重要論斷。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於新疆歷史和現實、著眼當前和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力量的重要舉措。文化潤疆深刻揭示了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規律,為新形勢下推動新疆各項事業尤其是文化建設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須站在長遠之策和固本之舉的高度深刻理解其重大創新意義,准確把握其歷史邏輯、理論價值和實踐要義。

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要深刻把握其所彰顯的歷史自信、歷史自覺、歷史擔當

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邊疆治理突出位置,注重汲取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的經驗教訓,繼承和發展我們黨治疆的寶貴經驗,將文化潤疆作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方針,作出了關於為何文化潤疆、文化何以潤疆、文化如何潤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重要論述,使文化潤疆成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

中華文化認同自古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之基,文化潤疆是對我國邊疆治理豐富歷史經驗的傳承與發展。“向東看還是向西看”的“東西之問”,本質上是文化歸屬之問、政治認同之問、人心向背之問。新疆自古就是多元文化薈萃、多種文化並存的地區,是我國邊疆治理的重鎮。自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起,我國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治理歷經2000多年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理念和歷史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始終將弘揚主流價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治理新疆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從推行漢語言文字到施行中原典章制度,從傳播儒家經典文本到推廣儒家思想文化,從擴大中華法系影響到融合西域地理歷史人文意象符號成就獨具特色的邊塞詩歌,歷代中央政權始終通過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交流、增進文化認同,讓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並蓄,匯入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華文化,引領新疆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歷史上,中央王朝對新疆的治理越是有效、社會越是穩定,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就越暢通,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特征就越明顯,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民族由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成功路徑,中央政權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寶貴經驗,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華文明沃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實踐形態,充分說明文化潤疆具有深厚歷史基礎,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文化潤疆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疆穩疆興疆寶貴經驗的繼承與創新。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關注新疆命運、牽挂新疆各族人民。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第三次代表大會、第六次代表大會等早期會議都就新疆問題作出相關決議。抗戰時期,黨中央選派一批優秀黨員干部到新疆工作,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進行文化建設、傳播先進思想。《新疆日報》《反帝戰線》等一批刊物成為輿論斗爭的重要陣地,被譽為“抗大第二”的新疆學院等一批學校成為思想引領的重要高地。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開展抗日宣傳動員,尤其注重通過文學、音樂、話劇等文藝方式激發各族人民愛國熱情,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優秀文藝作品應運而生,一批先進分子積極投身革命洪流。新疆因此成為全民族抗戰穩固的大后方。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新疆各族人民鞏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權,建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國西北邊疆治理的堅實基礎。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在新疆地區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國民基礎教育,向歷史上缺少受教育機會的農牧民、婦女等群體提供普遍教育機會﹔高度重視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高度重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各民族文化現代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中增強文化自信。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文化作為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元素,把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維護文化安全擺在治疆穩疆興疆的重要位置,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中明確提出文化潤疆這一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將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凝聚力轉化為邊疆治理的穿透力生命力。文化潤疆不僅為引領新疆工作在錯綜復雜形勢中守正創新、在應對矛盾風險中勝利前進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而且推動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守護歷史文脈﹔文藝創作實現繁榮發展,精品佳作涌現﹔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共享豐富成果﹔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彰顯獨特魅力。新疆文化建設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黨的新疆工作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深刻認識文化潤疆具有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力量的基礎作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飽含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疆發展的深刻洞察和對新疆工作的深邃思考,是一個貫通歷史、現實、未來的科學理論體系和開放思想體系。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這五大方面既有各自內涵,更是一個全方位、多層面的整體。其中,既要看到文化潤疆為依法治疆提供道德文化支撐,為團結穩疆打牢思想意識基礎,為富民興疆增添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為長期建疆發揮凝心鑄魂作用﹔也要看到依法治疆為文化潤疆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團結穩疆為文化潤疆匯聚民心基礎,富民興疆為文化潤疆奠定重要物質基礎,長期建疆為文化潤疆提供重要力量源泉﹔文化潤疆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中具有強根本、打基礎、利長遠的重要地位。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文化潤疆緊緊圍繞關系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戰略問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貫通中華文化血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主線,以增強新疆各族干部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豐富內涵,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滋養心靈的文化涵育與情感浸潤為科學方法。文化潤疆既有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工作實踐上的部署和要求,既管當下又管長遠,既體現認識論又彰顯方法論。這一重要理念在實踐中指導新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更加有力的措施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凝聚中國心、鑄牢中華魂,發展繁榮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持續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更好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華文化認同不斷增強,各族干部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更加穩固,開辟了中國共產黨治疆理論與實踐的新境界。

文化潤疆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邊疆民族地區落地生根的創造性代表性成果,要深刻把握其所蘊含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文化情懷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戰略高度,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樹立起新時代黨的文化旗幟。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彰顯著鮮明的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文化潤疆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邊疆民族地區落地生根的典型代表。

文化潤疆彰顯“兩個結合”的真理光輝。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文化潤疆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文化發展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有機結合,從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客觀實際和邊疆治理豐富實踐出發,既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強調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又吸收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關於禮法合治、德主刑輔,關於文化交流、文明共生等一系列重要價值理念,以宏闊的歷史縱深和文明視野深化了對治理新疆的規律性認識。文化潤疆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堅持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蘊含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貫通新疆各族人民從玉石之路、彩陶之路、粟米之路、小麥之路就開始交往交流交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把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與中華民族千年理想相融通,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有力彰顯了“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理論價值,成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在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生動詮釋。

文化潤疆彰顯堅守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精神力量。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個人不能拋棄和背叛自己的家庭,一個民族更不能拋棄和背叛自己的文化。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新疆自古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是數千年持續不斷的人群遷徙聚居地,始終是多種文化並存、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進程中,新疆各民族文化從一開始就打上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印記,始終扎根中華沃土,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強,包容互鑒、深度融合,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在世界文化激蕩中,文化潤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重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激濁揚清的作用,注重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強調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繁榮發展文化藝術創作,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促進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強各族群眾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增強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更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潤疆賦予邊疆治理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更為寬廣的文明維度,在天山南北凝聚起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以文化人中夯實了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

文化潤疆彰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民族問題是古今中外邊疆治理的重要命題。當今世界,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許多國家是多民族國家,都面臨著在邊疆治理中處理好民族問題的戰略任務。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關鍵是要找到符合本國實際的正確道路,這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逐漸形成血脈相融、骨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文化潤疆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勢,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統領,引導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文化認同和理想信念,使各民族人民凝心聚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文化潤疆揭示了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連續性文明的生命力所在,詮釋了中華文明成為融合農耕、草原、海洋文明的復合型文明的創造力所在,展現了中華文明作為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用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建設型文明的親和力所在,必將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深遠影響力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化潤疆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性戰略性謀劃,要深刻把握其所強調的實踐導向、實踐品格、實踐方法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我們黨積極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戰略抉擇、必然選擇。文化潤疆將進一步推動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匯聚起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巨大合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當前,新疆社會大局實現由亂到穩、由穩向治的歷史性轉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扎實推進,但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不同形態的意識形態斗爭仍然尖銳﹔反分裂斗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但一些國家遏制打壓變本加厲、一些勢力滲透滋擾不斷變形升級,實現新疆長治久安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必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新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自覺認同,推動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更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牢牢把握新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戰略定位,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總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賦予改革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以堅固思想長城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全力維護新疆社會大局穩定,堅持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在文化潤疆中進一步筑牢反恐維穩的人民防線。發揮好新疆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錨定中央賦予的“五大戰略定位”,以文化之力為打造亞歐黃金通道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維護國家地緣安全的戰略屏障多作貢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讓各族群眾廣泛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更加注重有形有感有效。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各民族隻有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才能具有堅實根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既要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立志為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做鋪墊、打基礎﹔也要往實裡抓、往細裡做,以釘釘子精神抓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促進共同性、增強一體性、深化融合性。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持續深入推進青少年“筑基”工程,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更好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創新實踐育人路徑、營造文化育人環境,構建家校社一體化、大中小一體化的協同育人格局,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拓寬實現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有序擴大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到國內其他地區受教育、找工作、謀發展的規模,促進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多結知心朋友、多做和睦鄰居、多成美滿姻緣。端正歷史文化認知,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等方面研究,創新文物資源活化等各項技術,用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多角度全方位構建展現中華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國內其他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事實的話語體系和有效載體,突出凝結著共同歷史記憶、烙刻著共同文化基因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促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同打造具有中華文化底蘊、融合現代文明的文藝精品,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更加注重入腦入心。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維護社會穩定,是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要持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好兵團精神、老兵精神、胡楊精神、柯柯牙精神等,不斷增強認同感、自豪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潤物無聲、熨帖心靈的過程中落細落小落實,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明創建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公民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尤其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現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破除陳規陋俗,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積極融入現代文明生活。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加強對宗教界的思想政治引領,提高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宗教界深入開展去極端化,自覺抵御和防范宗教極端思想滲透。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讓新疆各宗教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講好新時代新疆故事要更加注重可信可愛可敬。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新疆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講好新疆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開展文化潤疆的重要使命。70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從封閉邊陲到開放前沿、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這一歷程不僅是一部邊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演進史,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我們有能力做好新疆的事情,當然也有信心講好新疆的故事。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要聚焦塑造認知、溝通民意、爭取人心,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向世界講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新疆各族人民的故事,講好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故事,講好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奮斗圓夢的故事,用心用情把新疆故事講得娓娓動聽,理直氣壯把發展邏輯講得清清楚楚,展現新疆開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氣象,用鮮活的事實進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激勵新疆各族干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創造幸福美好生活。講求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以毋庸置疑的事實,有針對性地批駁各種不實言論、負面言論、有害言論,提升國際輿論斗爭的整體效能。搭建更廣闊的國際傳播平台,加大“請進來”“走出去”力度,組織更有影響力的國際交流活動,推出更豐富的國際傳播精品。加大新疆旅游開放力度,強化文旅融合,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鼓勵更多國內外游客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用事實打消疑惑、消弭誤解,用真相戰勝一切別有用心的污蔑和抹黑,讓世界看見真實、生動、美麗的新疆,愛上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文脈綿延,天下歸心。新疆70年滄桑巨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生動縮影,也是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進程的生動縮影。實踐証明,我們黨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完全正確的,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是科學有效的,必須長期堅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抓好貫徹落實。新疆發展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總目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以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為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匯聚磅礡力量。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