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課” 增強思政引領力
9月1日,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繁陽鎮城關一小以“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為主題開展開學第一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肖本祥攝/光明圖片
“思政引領力”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重要命題。思政引領力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的簡稱,是一個社會、政黨或國家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簡約表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話語中,“思政”的實踐活動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以及思政課等。任何一種思政教育實踐,都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的教育實踐。新時代的思政引領力,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教育強國建設的強大方向引領力、發展驅動力、人才培育力。新征程上增強思政引領力,一個重要路徑就是“‘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具體而言,善用“大思政課”就要弘揚“大的責任擔當”、深耕“大的內容體系”、用好“大的延伸空間”,以增強方向指引力、匯聚強大驅動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弘揚“大的責任擔當”,增強方向指引力
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作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的首要特征,通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價值理念教育為內核、以道德觀念培育為基礎、以法治觀念教育為保障的意識形態教育,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力量支撐。在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中,思政引領力首先是一種確保教育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方向的引領力。
增強思政引領力,就要弘揚“大思政課”之“大的責任擔當”。這是因為,“大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鑄魂育人為價值導向,旨在引導學生對黨的領導衷心擁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培養讓黨放心的時代新人﹔旨在引導學生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祖國的燦爛文化,將個人理想、家庭幸福同國家前途、民族復興聯系起來,培養愛國奉獻的時代新人﹔旨在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換言之,這一責任擔當,體現為立足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確保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牢固陣地。
為此,一方面,堅持黨對“大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牢記“大思政課”的功能和使命,形成黨委領導、多元協同的“大思政課”建設局面﹔完善“大思政課”建設的頂層設計,及時出台指導和支持“大思政課”建設的相關文件,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有利環境﹔注重以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大思政課”建設,不斷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錨定“大思政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戰略方位。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弘揚我們黨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到“治黨治國的重要方式”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圍繞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准把握“大思政課”的功能與作用,就要將之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形式予以重視、切實抓出成效,筑牢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正確方向。
2.深耕“大的內容體系”,匯聚強大驅動力
“大思政課”之大,也在於其內容體系大。增強思政引領力,匯集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磅礡力量,就要善用“大思政課”之“大的內容體系”。這是因為,“大思政課”堅持理論鑄魂,旨在講深講透講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通過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和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構建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和教育教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大思政課”堅持文化涵育,旨在講深講透講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和哲理,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資源,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思政課”堅持歷史固本,旨在講深講透講活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等相聯系的宏闊體系,幫助學生在歷史這本生動的教科書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一“大的內容體系”,通過歷史史實與理論知識的相互印証,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和信仰體系,進而轉化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新征程上,用好這一“大的內容體系”,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大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既常態化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又在社會實踐的廣闊天地中講好黨的創新理論與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之間的關系,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堅定不移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作用。二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挖掘革命文化中寶貴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道德,挖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思政引領力擁有更加堅實的文化根脈。三要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為精神滋養。將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史和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演進史融入“大思政課”課程體系,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和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讓思政引領力富有更加宏闊的歷史縱深。
3.用好“大的延伸空間”,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引領力作為一種“力”,不是在單一環節中、由單一主體釋放的簡單力量,而是涉及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環節,由校內校外等多元主體形成的系統合力。它既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又如鹽溶於水般融入學生成長發展的各場域﹔既依靠學校持續發力,又離不開家校社協同合作。
“大思政課”之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大的延伸空間”回應新時代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的延伸空間”意味著實踐陣地的開拓,通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引導學生以實踐為課堂豐富學識、增長見識、鍛煉膽識﹔意味著網絡空間的延展,將育人陣地從“線下”拓展到“線上”,推動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數字技術有機融合﹔意味著橫縱空間的拓展,旨在打造橫向貫通的課程思政體系、縱向銜接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體系,將思想政治引領貫穿學生學習成長全過程。善用這一“大的延伸空間”,有助於拓展思政引領力發揮作用的空間廣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社會實踐場域、網絡虛擬空間等多場域延伸,形成全域覆蓋、多維度、立體化的育人格局﹔有助於延伸思政引領力發揮作用的周期長度,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漸進性特征,實現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觀塑造的學段銜接和螺旋上升﹔有助於匯聚思政引領力發揮作用的育人合力,營造全員參與、全程貫通、全域協同的育人生態,推動思政引領力在系統協同中實現效能倍增。
在新征程上用好“大思政課”之“大的延伸空間”,一要完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以新場域的拓展不斷提升“大思政課”的實踐廣度。重點打造一批集思想性、實踐性、示范性於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示范基地,注重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系統設計“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組織青年學子深入鄉村振興一線、科技創新前沿、基層治理現場等,幫助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樹立對人民的情感、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著力提升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引導學生揣著問題來到社會“大課堂”、帶著思考回到思政“小課堂”,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從朴素情感到理論素養的轉化。二要創新“大思政課”教學方法,通過新技術的運用不斷增強“大思政課”的實際效度。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精准描繪學生思想圖譜,力求實現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建設一批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中心,以數字技術促進思政課教學內容革新、方法革新、樣態革新,通過VR等技術復現黨史場景、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沉浸感和感染力﹔培育建設一批具有強大引領力的思政類新媒體矩陣,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大思政課”建設的最大增量。三要促推“大思政課”協同育人,以新格局的建構不斷強化“大思政課”的實施力度。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育人機制﹔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重點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著力解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存在的銜接不暢等問題,構建相互貫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建強家校社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整合校地資源、校企資源、家校資源、館校資源,實現思政引領力向基層延伸、向全域拓展。
(作者:吳潛濤,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10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