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作者:白玉剛    發布時間:2025-10-10   
分享到 :

沂蒙精神是革命戰爭年代由山東黨政軍民共同創造的偉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十分關注、寄予厚望,深刻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強調“要保護和運用好紅色資源,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賦予我們重大政治責任。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讓“黨群同心、軍民情深”達到更高的層次﹔如何才能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達到更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讓沂蒙精神更好凝聚奮進新時代的信心和力量。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沂蒙精神最鮮明的特質,就是始終不渝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山東是最早建立黨的地方組織的省份之一,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黨團結帶領齊魯兒女在不同歷史時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讓黨旗在齊魯大地高高飄揚。革命戰爭年代,黨中央作出“派兵去山東”的決策,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強化了黨在山東的全面領導,支撐起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挺起了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和平建設時期,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山東各級黨組織繼續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建設小康、奮進新時代,涌現出厲家寨、九間棚、代村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先進典型。可以說,沒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就沒有沂蒙精神的孕育生發,就沒有沂蒙老區的歷史性解放,就沒有沂蒙老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充分証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美好幸福所在。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始終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放在首位,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不打折扣、不做選擇、不搞變通,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以實際行動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始終堅持思想引領,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沂蒙精神的形成過程,就是黨的創新理論在齊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過程。山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王盡美、鄧恩銘等同志在這片熱土宣傳馬克思主義,為沂蒙精神孕育發展播下了革命火種、點亮了信仰之光。在黨的科學理論指導下,山東黨組織堅持實事求是,走好群眾路線,帶領人民群眾建立魯中、魯西南、魯西北、膠東等抗日根據地,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黨的科學理論指導下,山東人民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定走科學發展之路,大力推進農村改革、企業改制和對外開放,實現了由農業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華麗轉變。在黨的科學理論指導下,山東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錨定“三個走在前”強省目標,推動“走在前、開新局”闊步邁向“走在前、挑大梁”,正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山東篇章。歷史充分証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始終高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旗幟,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在新征程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沂蒙精神最鮮明的價值內核,就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在軍事上,我們黨為人民勇犧牲,在遭受日寇鐵蹄蹂躪的危難時刻,不惜拋頭顱、洒熱血,拯救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政治上,我們黨為人民謀當家,在山東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黨領導下的省級人民政府,制定了我黨歷史上第一部《人權保障條例》,真正讓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上,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實行土地改革,組織大生產,使落后生產力在戰火中得到發展,用一件件實事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信任、擁護和支持。歷史充分証明,誰把人民群眾扛在肩上,人民群眾就把誰放在心上,隻有以心換心、以績換心,才能贏得民心、共鑄同心。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著力點聚焦到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終堅持紀律嚴明,以嚴實作風凝聚黨心民心。紀律嚴明是黨的生命線,作風建設事關黨的形象,這也是沂蒙精神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在山東根據地創立之初,我們黨就把作風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出台《山東省懲治貪污暫行條例》等制度,要求黨的軍隊必須首先自覺服從紀律,與群眾共甘苦、共患難,以鐵的紀律作風贏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愛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山東黨組織始終把紀律挺在前面,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一以貫之強化作風建設,一嚴到底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推動全省黨員干部紀律更嚴明、作風更嚴實。歷史充分証明,作風建設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隻有加強紀律建設,弘揚嚴實作風,才能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前進。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以更高政治站位強化紀律作風建設,鍥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貫徹落實,動真碰硬解決“四風”突出問題,以徹底的自我革命把黨的作風建設引向深入,推動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為民造福。

始終堅持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凝聚感恩奮進的強大力量。“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沂蒙精神映照著黨的初心使命,也詮釋著老區人民一心一意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正是在這種強大信念感召下,人民群眾看到了跟著黨就能翻身解放的信心希望,才有了沂蒙婦女搭起“火線橋”的勇敢決絕,才有了沂蒙紅嫂乳汁救傷員的人間大義。正是在這種強大信念感召下,人民群眾看到了跟著黨就能過上好日子“富起來”的幸福曙光,才有了齊魯兒女改天換地、脫貧攻堅、共奔小康的偉大壯舉。正是在這種強大信念感召下,人民群眾看到了跟著黨就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才有了動能轉換、鄉村振興、向海圖強的奮進篇章,才有了高鐵奔騰、衛星上天、耕海牧漁等中國式現代化的山東實踐。歷史充分証明,人民群眾對黨的衷心擁護和堅定追隨,是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隻有堅定不移跟黨走,才能創造歷史偉業、開辟美好未來。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著力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將感恩之心轉化為奮進之志,以主人翁姿態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始終堅持軍地一體,用心用情做好雙擁工作。沂蒙精神是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其實質和核心是黨群之間、軍民之間的魚水之情、血肉關系。回顧革命歷程,正是軍隊視人民如父母,人民才把軍隊當親人,形成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多萬名將士血染疆場。正如陳毅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走進和平年代,山東發揚密切軍政軍民關系的光榮傳統,堅定不移走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之路,傾力擁軍優屬,每年接收轉業軍人7000余人,全國雙擁模范城數量居全國首位。歷史充分証明,軍政軍民團結是我黨我軍的特有政治優勢,是實現富國強兵的重要政治保障,隻有軍地一體、攜手奮進,才能為強國強軍偉業匯聚強大力量。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大力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抓緊抓實雙擁工作,做好退役安置、撫恤優待和困難幫扶工作,深化軍地科技協同創新,不斷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系。

始終堅持勇挑大梁,扛牢走在前的使命擔當。沂蒙精神閃耀著為黨和國家全局無私奉獻、為民族大義勇於拼搏的偉大光芒。在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奮斗中,山東是全國唯一的整省域抗日民主根據地,總面積達12.5萬平方公裡、人口2800萬人,對敵作戰7.8萬多次、殲敵達53.5萬人,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是人民軍隊最可靠、最穩定的“大本營”。毛澤東贊嘆,“北佔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在改革發展、富民強國的征程中,山東成為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經濟總量長期穩居全國前三,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農業強國和鄉村振興、改革開放、民生保障、文化使命擔當等多個方面為全國發展貢獻了“山東力量”。歷史充分証明,勇挑大梁是刻在山東人血脈裡的擔當,是融在山東發展當中的底色,也是時代賦予山東的重大使命,必須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以一域之進為全局添彩。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錨定“走在前、挑大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干就干出走在前的樣子,干就干出挑大梁的擔當,穩扎穩打、踏踏實實,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多山東貢獻。

始終堅持勇於創新,激發創新創造的動力活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沂蒙精神生機永駐的關鍵所在。回顧革命建設改革史,山東軍民始終敢想敢干、敢為人先,創造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國叫得響、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經驗做法。戰爭年代,根據地軍民靈活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發明了“地雷戰”“麻雀戰”“翻邊戰術”,為斗爭勝利貢獻了寶貴智慧。新中國成立后,山東各地群眾的創造性充分激發,掀起了改變舊山河、建設新中國的熱潮。改革開放以后,山東黨員干部群眾創造性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探索出“諸城模式”“濰坊模式”等一大批好經驗好做法。歷史充分証明,敢於創新是事業發展的動力之基、活力之源,隻有打破傳統觀念束縛,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創造性開展工作,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不竭動力。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思維破解難題,以開放視野整合資源,不斷在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

始終堅持以文化人,大力營造良好文化環境。沂蒙精神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是齊魯文化與民族精神滋養下的精神豐碑。山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以“仁”為內核的價值取向,以“忠”為標志的愛國情懷,以“義”為特征的做人品格,以“禮”為表達的家國品性,以“信”為原則的道德品質,滋養了忠誠愛國、敦厚淳朴、堅韌不拔、勤勞勇敢的山東人民,熔鑄為沂蒙精神的鮮亮底色。沂蒙精神發展於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引導,是對社會文化環境積極塑造的生動體現。我們黨在山東根據地積極發展文化教育,在戰爭烽火中創辦了《大眾日報》,通過開辦識字班、舉辦夜校、創作傳播小戲小劇和文學、藝術作品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先進思想、普及文化知識、鼓舞斗爭士氣,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民族覺醒意識,涌現出一大批先進事跡和英模人物,讓紅色信仰成為社會共識。歷史充分証明,隻有堅持著眼於人、落腳於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識、匯聚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必須更加注重發揮文化的滋養教化作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

(作者系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來源:《 學習時報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