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輝映碧血丹心

作者:陳琢    發布時間:2025-10-10   
分享到 :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抗日戰爭時期,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楊靖宇將軍領導抗日武裝冒著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同數倍於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犧牲時胃裡全是枯草、樹皮、棉絮,沒有一粒糧食,其事跡震撼人心。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14年抗日斗爭中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集中彰顯。

東北抗聯精神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為根基,孕育於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關鍵時刻,產生於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煉就於極端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慘烈的軍事斗爭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號召東北人民奮起反抗。中共中央和中共滿洲省委先后派出周保中、趙尚志、楊靖宇等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創建抗日義勇軍、反日游擊隊等抗日武裝,並於1936年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鼎盛時達11個軍、3萬余人,活動范圍遍布東北三省的70多個縣。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這支隊伍武器簡陋、爬冰臥雪、餐風飲露,經歷了人類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艱難困苦,獨立堅持游擊戰爭14年之久,牽制了數十萬日偽軍,涌現出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白山黑水之間,東北抗聯將士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形成了以“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基本內涵的東北抗聯精神,鑄就了超越時空、歷久彌新、永激后人的不朽豐碑。

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是東北抗聯精神的柱石之基。東北抗聯從創建之初,就堅定不移地接受黨的領導。楊靖宇在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期間,始終以黨的理論指導斗爭。他在密林中創辦“密營學校”,向戰士們講解《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用“隻有跟著黨,才能救中國”的信念凝聚隊伍。抗聯將領趙尚志,曾因錯誤路線兩次被撤銷職務、開除黨籍,但他始終忠誠於黨,堅信黨的組織原則,多次向黨組織提交申訴。1940年3月,他在寫給北滿省委的《請求書》中誠懇地寫道:“我萬分地向黨請求黨審查,給我從組織上恢復黨籍,領導我的工作。我不能一天離開黨,黨也不要一天放棄對我的領導。”在得到黨組織恢復黨籍的通知后,他立即重返戰場。抗聯將領周保中說:“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樣。”他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段“啃樹皮、吃草根”的歲月。雖然部隊被打散,戰士們轉入深山密營,幾乎過著原始人的生活,但他們依然堅持小股游擊,襲擊日偽據點。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正是因為內心有一個強大的信念支柱——黨的領導。他們相信,黨中央一定還在領導著全國的抗戰,他們在這裡的堅持,就是黨在東北不倒的旗幟。東北抗聯將士用14年的斗爭史實,將“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刻進了血脈。

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是東北抗聯精神的核心特質。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聯軍以“寧教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願華冑倭奴同立於黃海之岸”的決絕,用生命詮釋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1932年受黨派遣赴東北抗日,他在信中寫道:“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我已將家中父母托付親友,此生唯有以抗日救國為己任。”在東北的10年間,他走遍南滿各地組織武裝,即便患上嚴重的肺結核,仍堅持在密林中指揮作戰。1941年,他在濛江密營病逝前,囑咐身邊戰士:“要堅持到底,把鬼子趕出中國去,我雖不能再回家,但看到國家光復,便是對父母最好的告慰。”東北抗聯打破階級、民族界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抗外敵,構建起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1933年,楊靖宇得知山林隊“老北風”部有抗日之心,便親自上門聯絡,提出“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一致抗日”的主張,說服“老北風”接受抗聯改編。此外,抗聯隊伍還積極團結朝鮮族群眾、蒙古族牧民與漢族、滿族戰友並肩作戰。這種“民族大義高於一切”的團結,讓東北的抗日力量擰成一股繩,在孤懸敵后的環境中形成強大合力。黃埔軍校出身的趙尚志有著極高的軍事素養,指揮了東北抗聯斗爭史上的多場著名戰役,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日偽軍甚至開出了萬元賞金緝拿趙尚志:“一錢骨頭一錢金,一兩肉得一兩銀。”1942年2月,他在戰斗中身負重傷被俘,寧死不屈,壯烈犧牲,年僅34歲。東北抗聯將士用14年的喋血苦戰,將“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刻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東北抗聯精神的底蘊標識。有這樣一組數據,震撼人心:在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有數萬名將士血染疆場,百余名師以上干部、30余名軍以上干部壯烈犧牲……抗聯將士在血與火中淬煉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1939年至1940年,是抗聯最艱難的“密營時期”。日軍推行“歸屯並戶”,燒毀抗聯密營,切斷補給線。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在日記中記錄:“白雪鋪滿大地,山中雪積及尺……抗日救國戰士,猶著單衣水鞋,日夜出沒於寇賊倭奴之封鎖線,其困苦頗甚。”糧食斷絕時,他們就煮皮帶、挖野菜、剝樹皮。楊靖宇麾下的戰士李敏回憶:“有次連續七天沒吃東西,戰士們嚼著棉絮,卻沒人說過一句放棄的話,因為大家都知道,多堅持一天,就多一分抗日的希望。”即便在這樣的絕境中,抗日斗爭從未停止。從1932年至1940年,包括東北抗日聯軍、抗日義勇軍在內的東北抗日武裝共出擊154761次,平均每天出擊52次。1937年,楊靖宇率抗聯第一路軍一部,在遼寧本溪摩天嶺設伏。日軍調集千余名裝備精良的關東軍,配備迫擊炮、重機槍,企圖一舉殲滅抗聯部隊。此戰持續一整天,抗聯以傷亡百余人的代價,殲滅日軍300余人,擊毀汽車10余輛。1938年“小孤山戰斗”,抗聯第五軍某部12名戰士為掩護大部隊轉移,與數百名日軍激戰,最后全部壯烈犧牲,日軍也付出了傷亡80余人的代價。1938年,冷雲等8名女戰士在掩護部隊突圍后,彈盡援絕,手挽手投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1940年,楊靖宇在濛江縣境內與敵周旋5晝夜,最終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戰斗至最后一息。東北抗聯將士用14年的浴血奮戰,將“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熔鑄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

來源:《 學習時報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