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但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當前,經濟全球化浪潮將世界各國聯系成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同時,人類日益面臨各種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恐怖主義等直接威脅人民的安全與福祉,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合作應對,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全球治理倡議將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一道,有力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全球治理倡議系統回答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全球治理,必須回答好由誰治理、如何治理、為誰治理的問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以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為核心理念,直面當前全球治理存在的問題,現實性、針對性強,對未來全球治理應該基於什麼樣的前提、堅持什麼樣的原則、如何才能取得治理成效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作出了科學解答。
主權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習近平主席強調:“堅持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各國要加強協調、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合作是基礎。實現有效合作,一個重要條件是主權平等,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在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中,西方大國享有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經常被視為治理對象,而非平等的治理主體,全球南方國家代表性不足、發言權較弱,利益和訴求經常被忽視。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對比不斷變化,必須堅持主權平等、相應提升全球南方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奉行主權平等成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不公正不合理之處的前提,不僅可以激勵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也能夠提升全球治理體系的代表性、包容性、普惠性。
國際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習近平主席指出:“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等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適用,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於人。”國際法治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各國應平等地參與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制定,全面、均衡、公平體現各國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兼顧各國利益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當前,國際法治受到嚴重侵蝕,一些國家對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嚴重侵蝕了國際法治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國際社會面臨失范風險。這成為干擾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因。遵守國際法治,意味著國際法和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共同執行,沒有也不應該有例外。各國必須嚴格遵守條約和國際習慣法等國際法規則,依法行使權利,履行國際義務和責任,不能刻意曲解國際法,確保國際法平等和統一適用。
多邊主義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徑。習近平主席強調:“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加強團結協作,反對單邊主義,堅定維護聯合國地位和權威,切實發揮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團結協作是全球治理的內在要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才能實現持久有效的團結協作。聯合國成立以來,多邊主義得到踐行,成為戰后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石。但是,近年來多邊主義受到嚴重沖擊,聯合國作為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的重要機構,其權威性不斷受到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的削弱。少數國家“毀約退群”“撤資斷供”,不時搞“小圈子”“小集團”,組建排他性聯盟,以合作之名行對抗之實,導致大國博弈、地緣沖突加劇,世界陷入分裂對抗風險,嚴重阻礙團結協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意味著全球治理是大家的事,關系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要靠協調合作,而不是單邊霸凌,才能確保全球治理體系順暢有序運行。
以人為本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取向。習近平主席強調:“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保障各國人民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更好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更好彌合南北發展鴻溝,更好維護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當前,少數國家為維護自身優勢和霸權地位,阻礙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的改革進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改革緩慢,難以充分體現發展中國家的正當訴求,難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無法保障各國人民享有公平參與全球治理並從全球治理中受益的權利。全球治理需要解決可能影響全人類的全球性問題,能否切實服務各國人民,成為檢驗全球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准。當前,貧困、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已經十分緊迫,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切實增進各國人民福祉。
行動導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則。習近平主席強調:“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統籌協調全球行動,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打造更多可視成果,以務實合作避免治理滯后和碎片化。”加強全球治理,必須凝聚各方共識,促進各國相向而行、採取一致行動,產生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隨著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國際關系民主化大潮滾滾向前,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更高水平、更深程度、更廣范圍參與到全球治理中。由於各國利益不同、文化各異,加之少數國家迷信實力地位、大搞本國優先,阻礙某些重要全球治理議程,各國達成共識、採取行動面臨更多困難。以行動導向為原則,就是要增強全球治理體系的執行力與有效性,更好應對全球性挑戰,確保全球治理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全球治理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有機統一、連為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唯物辯証法,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面對當今世界的全球性挑戰,習近平主席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四大全球倡議相互促進、有機統一,共同構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體系,為破解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全面方案。我們要把全球治理倡議放在四大全球倡議的整體中加以把握,運用系統思維深刻認識全球治理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緊密關系,從全局高度深入理解全球治理倡議的重大創新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當前,全球性挑戰有增無減,各種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許多問題挑戰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獨立,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具體表現各不相同。但深入到現實中,就會發現它們其實密切相關,不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且可能彼此聯動,導致形勢進一步惡化、問題進一步升級。比如,碳排放不僅引起全球變暖,也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糧食安全,而糧食安全問題又可能進一步削弱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基礎,甚至引發社會局勢動蕩,動搖地區和平穩定的根基﹔一些全球性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不僅關乎生命安全,其外溢影響也會波及全球經濟增長、國際政治關系等諸多其他領域。應對全球性挑戰,必須堅持系統思維、辯証思維、整體思維,否則就可能治標不治本,隻及一點不及其余,甚至本末倒置,難以取得長久的治理成效。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組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有效增強了解決各類全球性問題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僅為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具體思路,也實現了認識論、方法論上的系統突破,形成了加強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全球治理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其中,發展是人類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的物質前提,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是實現人民福祉的保障。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深化國際發展合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破解發展赤字,推動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安全是發展和文明的保障,安全為發展創造穩定環境,守護著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空間。全球安全倡議聚焦當前安全挑戰,破解安全赤字,推動全球安全治理從碎片化向系統整合邁進。文明是人類發展進步的精神積澱,為人類提供價值引領。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全球治理倡議直指全球治理痛點難點問題,明確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根本保障、基本路徑、價值取向、重要原則,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指明了前進方向。
四大全球倡議各有側重,做到了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系統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形成了一個關聯施策、整體推進、匯聚強大合力、協同破解“四大赤字”的治理閉環。尤為重要的是,不論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還是全球文明倡議,實現相關目標都需要世界各國深化國際合作、加強全球治理,需要以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作為制度保障。因此,全球治理倡議對於四大全球倡議的整體落實、共同構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體系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更好把全球治理倡議落到實處
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面對加速演進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海合作組織要發揮引領作用,當好踐行全球治理倡議的表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相互交錯、奔涌而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任務,關乎人類的生存與安全、發展與繁榮,關乎人類文明進步。越是形勢復雜嚴峻,越需要踐行全球治理倡議。全球治理倡議提出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俄羅斯、葡萄牙、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老撾、尼加拉瓜、古巴、摩洛哥、瑙魯等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紛紛表示贊賞或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全球治理倡議內涵豐富,其核心理念與聯合國堅守的信念高度契合,有力回應了國際社會對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強烈呼聲。我們要從理念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行動層面推動全球治理倡議全面落實,不斷為加強全球治理、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事業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秉持正確的全球治理觀。各國需要深刻認識到面對全球性挑戰,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自解決,深刻認識到人類“風險共擔”“命運與共”的現實,才能激發加強全球治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內生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觀,對於能否踐行全球治理倡議至關重要。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等一些重要的全球治理議程遭遇阻礙,促進共同發展等另一些重要的全球治理議程則被邊緣化,地緣政治沖突、大國博弈競爭成為國際輿論焦點,吸引了全球目光,佔用了大量資源。這與在治理什麼、誰來治理、怎麼治理等治理觀問題上出現的認識偏差密不可分。踐行全球治理倡議,必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確保全球事務由各國一起商量,治理體系由各國一起建設,治理成果由各國一起分享,以正確的全球治理觀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踐行全球治理倡議提供科學指引。
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治理架構。踐行全球治理倡議有賴各國協同合作,需要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眾多國際多邊平台為依托,以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等為依據。因此,如何改革完善國際多邊平台,如何改革完善國際規則、確保國際規則得到平等和統一適用,回答好這些制度建設層面的問題對於踐行全球治理倡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以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為踐行全球治理倡議的重要突破點和著力點。這並不是對現有全球治理體系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著眼於解決全球南方代表性和發言權不足、聯合國權威性遭到侵蝕、全球治理有效性被削弱等突出問題,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好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新現實。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作出諸多努力,既推動聯合國改革、使聯合國在新形勢下重振權威和活力,又推動金磚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拓寬合作領域,使其成為加強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有力推動全球治理架構更為均衡有效。
確保全球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踐行全球治理倡議的成色如何,最終要看全球治理是否取得新的成效。當前,全球治理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治理實踐滯后於治理需要,治理成效不能滿足各國人民的期待。比如,發達國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承諾到2020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但2022年才首次實現了這一目標,比原定計劃晚了兩年。踐行全球治理倡議,就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圍繞當前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地區和平穩定、全球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減貧等治理議題,凝聚共識、加強協作,把治理共識有效轉化為有力行動,切實推動相關領域全球治理取得可見可感的治理成效,讓全球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踐行全球治理倡議,推動全球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必將對人類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開辟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產生廣泛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作者為外交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