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精神高地

作者:辛 冰    發布時間:2025-10-13   
分享到 :

國慶期間,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上映,將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再次搬上銀幕。電影裡,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官兵展現出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更是讓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勝負之征,精神先見。對我軍來說,上甘嶺是一個勝利的高地,更是一個永遠的精神高地。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按美軍原本的預測,以強勢火力,耗費5天時間,付出200人左右的傷亡,就能奪佔上甘嶺。而實際上,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聯合國軍”損失了274架戰機,付出了2.5萬余人傷亡的代價。最后,上甘嶺依然掌握在志願軍手中,志願軍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御作戰的奇跡。美軍只能在戰史中記載:“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斗爭……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上甘嶺成了美軍的“傷心嶺”。

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投入了300余門大口徑火炮、170余輛坦克和3000余架次飛機,在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傾瀉了190多萬發炮彈和5000余枚炸彈,戰后,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兩個山頭幾乎被削低了兩米,山上的土石被轟炸成為1米多厚的粉末。為何這樣凶猛的進攻,卻沒能拿下小小的山頭?除了我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之外,更離不開志願軍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於犧牲的精神。

回顧歷史,那些英雄的故事,那些故事中的偉大精神,至今仍令人震撼。

在上甘嶺戰役中,盡管面臨缺糧、缺水、缺彈藥等嚴重困難,但志願軍官兵依然以頑強的精神堅持戰斗。597.9高地上,黃繼光拖著重傷的身軀,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槍口。10天后,繼任他當班長的呂慕祥手持手雷扑向敵人的地堡,再次演繹了這一壯舉。雙腿被炸斷后,滾向敵人拉響手雷的孫佔元、用身體接通電話線換來3分鐘通話時間的牛保才……第15軍《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記載:“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一個人的脊梁,不是骨頭,而是靈魂﹔一支軍隊的支柱,不是武器,而是精神。毛澤東同志評價抗美援朝戰爭時曾說:“志願軍打敗了美國佬,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氣為兵神,勇為兵本。氣,指的就是軍人的戰斗精神。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以敢打敢拼聞名於世。從萬裡長征的“三軍過后盡開顏”,到抗日戰爭的“驅逐倭兒共一樽”,到解放戰爭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再到抗美援朝的“擊潰強敵奏凱歌”,一場場以弱勝強的戰斗,靠的就是“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精氣神。

在我軍波瀾壯闊的史冊上,無數先烈正是秉承這樣的戰斗精神,始終讓勝利的旗幟高高飄揚。據統計,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式的英雄有44名,用身體堵敵人槍眼的黃繼光式的英雄有6名,舍身炸毀敵人火力點的董存瑞式的英雄有9名。

志願軍的戰斗精神不隻激勵著戰友,也給美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美國老兵本·喬治對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血性有這樣的回憶:“這輩子始終有兩個畫面讓我噩夢不斷:一是志願軍發起沖鋒時撕心裂肺的軍號聲、尖厲刺耳的哨子聲,二是志願軍用身體滾雷開路這一匪夷所思的超常舉動。”上甘嶺戰役的沙盤,后來進入了西點軍校的課堂,用電腦模擬得出的結論始終都是:憑借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志願軍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電腦能夠模擬雙方的武器裝備差異,卻復盤不了志願軍戰士的精神。

在戰爭制勝問題上,人是決定因素。無論什麼時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千萬不能丟。歷史的燈盞,時代的火炬,雖隔著萬水千山、雄關漫道,精神根基卻一脈相承。如今,我們的裝備越來越完善,“鋼”多了,“氣”不能丟,更要錘煉“鋼多氣足骨更硬”的血性膽魄。各級在提高打贏未來戰爭能力的同時,要通過練兵備戰強化戰斗精神,教育和激勵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於斗爭、敢於勝利,確保打贏新時代的“上甘嶺戰役”。

(作者單位:陸軍步兵學院)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