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成果的權威著作,其中第八專題單設“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收入了《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加快建設文化強國》等重要文章,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們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這一論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定了文化坐標,彰顯了黨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擔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堅持黨的領導舉旗定向,筑牢新時代文化發展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文化發展進步,帶領人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通過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為文化繁榮提供方向引領與價值根基。黨的文化理論創新始終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把中華文明精神特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緊密結合,確保文化發展既遵循歷史規律又契合時代需求。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起引領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文化殖民與封建文化桎梏的雙重危機,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武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創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覺醒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綱領,將文化救亡與政治革命深度融合。改革開放時期,黨通過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筑牢意識形態防線,使文化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始終在社會主義方向行穩致遠。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這一根本原則,將文化領導權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從“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論斷,到“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黨的領導始終以解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核心問題為導向,在百年變局中為文化發展錨定航向。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理論根基,堅持推動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本質上是黨的文化理想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條道路既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歸,更非對西方的盲目追隨,而是立足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通過“兩個結合”實現文明形態的創新突破。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激活傳統理念的當代價值,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革命文化結合則孕育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時代精神,賦予社會主義文化實踐特質。歷史與實踐反復証明,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文化發展不迷失於價值虛無的迷霧﹔隻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方能在文明碰撞中守住根脈、開創新局,最終實現精神自立與文化強國的有機統一。
傳承中華文明薪火永續,激揚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活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雙重語境下,如何讓積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煥發新生,既是關乎文化根脈存續的時代課題,更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工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兩者既是方法論,也是實踐論,既解決如何傳承的技術路徑,更回答為誰傳承的價值命題。
創造性轉化,即依據時代特征對具有借鑒價值的傳統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革新,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與現代表達,使之與現代社會相融,滿足民眾新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工作,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故宮博物院啟動的數字故宮工程,運用區塊鏈技術對186萬件文物進行數字建檔,讓文物通過3D技術走出展櫃,不僅實現了文物保護的技術跨越,更通過雲端展覽讓文物承載的禮樂精神、工匠智慧獲得跨時空傳播。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形式移植,而是立足當代價值坐標,對“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文化基因進行的現代性重構。
創新性發展則是在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行增補、拓展與完善,提升其影響力與吸引力。創新性發展的本質,是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在守正基礎上開新局。創新性發展需聚焦三個重構,一是價值重構,為傳統思想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如將“民惟邦本”思想轉化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實踐﹔二是表達重構,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技轉換傳統文化敘事邏輯,將其更直觀展現出來,提升群眾文化體驗﹔三是載體重構,利用數字化平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聯結,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消費場景。這種重構將傳統元素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形成文化資源數據化、文化體驗場景化、文化消費智能化的三維創新體系。
弘揚革命精神培根鑄魂,凝聚民族復興磅礡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中創造,以紅色為鮮明底色的一種獨特文化樣態,發軔於五四時期,發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成熟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時期,創新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強大精神動力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質基因,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
革命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艱苦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代社會發展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首先,有助於強化國家認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基。革命文化將黨與人民共同奮斗的歷史記憶升華為集體認同符號,鞏固全社會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共識,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提供深層情感支撐。其次,有助於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以紅色基因教育引導青年賡續斗爭精神,鍛造現代化建設所需的歷史使命感。最后,有助於構建意識形態防線,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革命文化為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提供思想保証”,必須通過還原歷史真相、根除錯誤思潮,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將革命文化作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永葆黨的先進性的精神支撐。
弘揚和發展革命文化,需立足其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核心載體的本質屬性,以理論自覺、時代轉化、價值引領為路徑,構建革命文化傳承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從理論上講,應深化革命文化研究闡釋,提煉其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將“堅定理想信念”“敢於斗爭”等精神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注解。從實踐來看,須構建革命文化融入國民教育、社會發展的常態化機制,通過制度設計將其精神內核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基層治理等環節,使之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精神紐帶。同時,還需推動革命文化表達方式的現代化轉型,運用數字化技術、沉浸式體驗、藝術化表達等手段加強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使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引領社會思潮、塑造精神家園的蓬勃生命力。
創新先進文化賦能引領,奏響社會主義文明時代強音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本質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成果,融合革命文化傳統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體系。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支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通過提供精神動力與價值引領,為民族復興注入持久動能。在全球化進程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起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形態,以強化文化認同凝聚社會共識,有效抵御外部意識形態滲透,夯實黨的執政根基。新時代新征程,必須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大力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澱的精神標識,既是五千年文明賡續的精神密碼,也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凝聚的價值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文化發展提供價值引領與創新動能。弘揚中國精神,需以理論深化與實踐創新為雙輪驅動,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價值引領體系。同時通過制度設計推動中國精神嵌入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以文明互鑒拓寬全球敘事空間,使其成為凝聚民族共識、激發創新活力、塑造文明認同的核心動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層精神支撐。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聚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任務,錨定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民族復興提供深層精神動力。
(作者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院長)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