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作者:劉卓紅    發布時間:2025-10-1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大歷史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經驗、正確研判時代方位並掌握歷史主動的基礎上,全方位把握社會要素、時空方位、時代大勢、歷史規律、社會結構的新社會歷史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出大歷史觀,堅持用歷史規律和歷史主動相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闡釋歷史,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都置於大歷史觀的宏闊視野中,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歷史觀,將我們黨對一系列關乎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科學認知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展示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歷史自覺認識的科學態度。

大歷史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大歷史觀既秉承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又呈現當代的創新性發展,它將過往歷史的內在邏輯、當下時代的現實邏輯聯系起來,從而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和走向作出合理的判斷和解釋。大歷史觀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放在一個總體坐標上進行考察,通過整體性思考展現歷史的宏闊線索。大歷史觀集人民史觀、實踐史觀、發展史觀於一體,是對人民創造歷史的整體過程、人民的多層次實踐場域、社會歷史發展全過程的科學認知,是全景展示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推動社會發展的完整歷史過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大歷史觀成為當今中國共產黨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動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把握社會歷史主體創造人類歷史的人民史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主體。大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源起和演進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隻有充分認識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主體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才能科學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從事的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構成整個人類社會存續的基礎,是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其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在生產物質資料和生活產品的同時也生產著維系自身生存和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作用的精神產品,雖然社會分工使社會意識獲得相對獨立的發展,但其歸根到底都是人民群眾從事生產活動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反映。最后,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主體力量,當舊的生產關系成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人民群眾作為代表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歷史主體,是破除舊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主力軍,是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直接力量。概言之,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推動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是作為創造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變革的主體的社會歷史主體。

大歷史觀從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起點描繪了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創造社會歷史的總體圖式,是基於社會歷史本體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整體過程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大歷史觀是在充分把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前提下,強調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的人民史觀。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百余年奮斗征程中,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始終扎根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僅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且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邁進。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理論,充分証明了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是我黨不斷獲得事業成功的密碼,因為“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

立足社會場域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實踐史觀

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實踐史,堅持在全面把握實踐的基礎上認識歷史、發展歷史和創造歷史,是大歷史觀對實踐與歷史關系的科學認知。大歷史觀十分重視實踐在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根本性作用,除了從實踐的發生、實踐的本質、實踐的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考察外,也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關注社會場域與人類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場域與人的實踐活動密切關聯,前者作為實踐的產物一旦成為新的實踐樣態,必定會對實踐本身和人類歷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的關系構成人類實踐活動的主線,而實踐主體發揮主動性改造實踐客體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場域中進行,實踐的內容和形式都與特定的社會場域有關。另一方面,實踐主體之間形成的社會關系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場域。實踐作為由社會關系聯結而成的群體性、協作式活動,是實踐主體之間形成的交往關系的總和。實踐主體間的交往關系具有多維立體的結構性特點,不僅構成實踐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且使實踐活動在一定的社會場域中發生、並不斷變換方式,由此推動人類歷史的進步。大歷史觀從社會實踐與社會場域的統一中闡析人類歷史,以及通過社會歷史進程、實踐活動、社會場域三個維度把握人類歷史走向,深化了對歷史唯物主義歷史概念的理解,彰顯了大歷史觀是通過揭示社會場域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實踐史觀。

以歷史一體化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觀

大歷史觀是在把人類社會看作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集合體的基礎上,從歷史一體化的整體性思維出發,全過程地認知、把握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圖景,對影響社會演進的時空等眾多因素作出整體性回答。大歷史觀對人類社會歷史作出全景式的闡釋,呈現出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性發展。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具有繼承與發展辯証統一的一體化特征。

從存在論層面看,過去作為完成了的實踐活動,一方面表征以往由實踐結構及其要素構成的系統已經喪失了作為實踐活動的在場性特征,另一方面則以實踐結果的在場性為正在進行著的實踐活動提供現實形態﹔現在作為在場的實踐活動,則是在過往的實踐結構及其要素的基礎上展開的新的實踐活動,它以現實性的存在揭示實踐活動的在場性,並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作用﹔與過去和當下的實踐活動相反,未來屬於未在場的實踐活動,隻有當現在的實踐活動完結並作為實踐結果成為自身存在形態時才能獲得在場性。總而言之,大歷史觀更強調整體性、持續性,強調過去、現在、未來作為不同的時空存在著密切關聯,具有基於人類社會發展全過程的一體化特征。

從認識論層面看,歷史雖然已經喪失了作為實踐活動的在場性,但是作為已完成的實踐活動,它是集實踐目標、實踐過程、實踐結果於一身的完整實踐過程,人們能夠通過對這一完整實踐過程的整體考察,總結實踐經驗、探析實踐規律,獲得對實踐活動的完整看法。因此,無論是從實踐目標的確定還是對實踐活動認識的展開,以及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大歷史觀都集中把人類的認知貫穿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發展全過程,是強調將過去、現在、未來進行一體化考察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以大歷史的視角將過去、現在、未來進行整體考察,彰顯了大歷史觀是堅持歷史一體化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觀。

當代對歷史唯物主義守正創新的社會歷史觀

一方面,大歷史觀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理論新方法,秉承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特質,形成了集人民至上的歷史品格、問題導向的實踐品格、時空交匯的整體品格於一身的社會歷史觀。首先,大歷史觀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是實現人的解放條件的觀點出發,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隻有正確運用生產力標准,才能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秉承了歷史唯物主義人民至上的歷史品格。“人民至上”是大歷史觀的本質要求,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大歷史觀評析歷史功過、考察現實實踐、審視未來藍圖的最終標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充分彰顯了大歷史觀的這一歷史品格。其次,大歷史觀明確指出,對實踐中問題的不斷解決構成了人類歷史進步的過程。因此,鮮明的問題導向也展現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實踐品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是以求真務實的態度不斷發現問題、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主動提出問題就是在實踐中找到事關全局、大局的根本性問題,而能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就要看是否能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觀的集中體現。最后,大歷史觀基於對社會共時性場域和歷時性發展相統一的深刻認知,以人類社會發展的時空坐標形成闡析當下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理路,從而揭示了大歷史觀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整體性思維的科學方法論。

另一方面,大歷史觀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成果,尤其注重歷史概念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通過強化歷史思維、堅定歷史自信,以及對大歷史現象的理論化學理化闡釋,構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鮮明特點,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首先,大歷史觀主張回到歷史中去,在主動探究歷史規律中把握歷史規律並深化認識,因為“隻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要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隻有真正做到科學把握並順應人類社會自身的歷史發展規律,才能立足當下做到保持定力和迎接美好的未來。其次,大歷史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全面認識黨的歷史,實事求是面對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回避、不否認,這是通過正視歷史,更好地把握現實和預測未來的正確態度。顯然,以歷史主動精神面對歷史,做到以史為鑒,堅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是我們黨和國家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最后,大歷史觀強化歷史思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全面把握,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顯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強調歷史思維的重大方法論意義,就在於正確運用歷史思維不僅能使人們獲得增強歷史自信的文化底氣和精神動力,而且能為承擔今日之使命擔當和不負明日的偉大夢想提供科學的認識方法,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角度實現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發展。

(作者:劉卓紅,系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