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視作品何以成為新潮流

作者:呂珍珍    發布時間:2025-10-1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檔,主旋律電影表現出色。聚焦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協定簽訂過程的《志願軍:浴血和平》領跑票房榜,揭露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的電影《731》位列第二。與此同時,在小熒屏和網絡上,劇集《歸隊》、專題紀錄片《勝利日——大閱兵2025》等也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和播放量。當前,越來越多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正在以良好的市場反響和口碑,成為觀眾的“心頭好”。

主旋律影視作品成為文藝消費的新潮流,並非偶然。不少主旋律作品以新的敘事方式,呈現出新的思想內容,呼應了當下普遍性的社會情緒,打動了年輕觀眾。

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呈現上,主旋律影視作品注重以國家民族敘事強化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突破西方話語壟斷,致力於構建文明互鑒新范式。如電影《東極島》再現了舟山漁民冒死營救英軍戰俘的義舉,讓“海上有難必救”的漁民祖訓成為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宣言。電影《731》揭露日軍細菌戰的反人類暴行,展現絕境下國人不屈的反抗精神。這些發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上的故事,構建了中國視角的二戰史觀,是我們主動爭取更多國際輿論話語權的有效嘗試。《志願軍》三部曲採用“家國同構”的手法回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彰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立自強的意志,以及追求正義、維護和平的文化基因,回答了“如何獲得和平”這一問題,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回擊。在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強的背景下,這種敘事既契合了觀眾建立共同體意識的精神需求,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選擇。

主旋律影視作品在題材上的拓展和創新,也是其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重大歷史事件、革命戰爭、英雄人物之外,更“邊緣”的歷史和更多樣的人物成為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表現對象。以抗戰題材的影視為例,電影《坪石先生》聚焦1938年廣州淪陷后中山大學遷移粵北坪石的歷程,講述黃際遇等一批教育大家在戰火中堅持辦學、延續嶺南文脈的傳奇故事,以知識救國的獨特視角,填補了華語電影中知識分子抗戰的敘事空白。電影《生還》講述了東北抗日聯軍的故事,還原了抗聯戰士們的悲壯經歷及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具有打撈歷史的意義。專題紀錄片《心安何處》尋訪多名日本二戰遺孤老人的生活現狀,在個人創傷和家庭變遷中,折射出侵略戰爭的殘酷,以及中國人民永不泯滅的人性和道德光輝。這種題材創新,使歷史從單一的宏觀敘事拓展到多元的人性圖譜,更能引發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

青春化敘事則是主旋律影視作品贏得年輕觀眾的秘訣之一。如今,年輕人正在成為主旋律電影消費的主力軍。相較於直接的道德宣教,他們更願意在與劇中人物的情緒共振中代入自身經歷,產生認同感。為適應年輕觀眾的這種心理,主旋律影視作品舍棄了十全十美的英雄形象,注重表現普通年輕人在大時代中的成長歷程,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南京照相館》中的郵差阿昌,從最初為保命而被迫為日軍沖洗照片,到發現照片中的日軍罪行進而覺醒、反抗,最終成為捍衛民族尊嚴和歷史真相的勇士。他的內心掙扎和成長,告訴今天的年輕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歷史的守護者和正義的捍衛者。《志願軍:浴血和平》將愛國主義具象為談判桌上捍衛國家尊嚴的智慧博弈,通過主人公對“邊打邊談”這一策略的認識深化過程,展現出和平的復雜性,証明真正的和平只能是浴血奮戰的結果,而抽象的“愛與和平”不過是一種價值觀神話。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這種敘事能夠自然地喚起年輕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主旋律影視作品成為文藝消費的新潮流,是影視藝術深刻洞察時代情緒、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的表現。這些作品讓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從抽象的符號轉化為有溫度的情感體驗,也讓和平的代價、人性的光輝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這種敘事,既是文化自信的表達,也是文明互鑒的實踐。

(作者:呂珍珍,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