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隴原:甘肅抗日救亡運動回眸

作者: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發布時間:2025-10-15   
分享到 :

1937年9月,《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廬山談話的發表,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確立。甘肅作為重要的抗戰后方省份,積極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迅速推進統戰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組織指導下,甘肅各階層各民族人民緊密團結,投身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甘肅抗日救亡運動隨之蓬勃發展,為抗日戰爭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救亡群眾團體的廣泛建立

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甘肅也深受影響。1937年,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相繼成立,在甘肅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和積極努力下,1937年8月起,各類抗日救亡團體和進步組織在甘肅陸續建立,覆蓋學生、婦女、青年等廣大群體。

在眾多抗日救亡群眾團體中影響最大的當數甘肅青年抗戰團(簡稱青抗團)。1937年11月,甘肅學院附中學生羅偉,清華學生谷苞,京陵農大學生郭普、萬良才等人發起成立青抗團。青抗團成立初期因受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影響,加之該組織領導人缺乏經驗,工作開展十分有限。為扭轉這一局面,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派出一批黨員與進步青年參加青抗團,中共中央駐甘肅代表謝覺哉也先后多次與其領導人談話指導,並作出書面指示,明確青抗團的性質、宗旨,規范其組織發展與訓練工作,為青抗團發展指明正確方向。隨后,僅3個月時間,青抗團就已覆蓋全省25個縣,建立分團72個,團員達到3000余人,成為甘肅規模最大、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的抗日救亡群眾團體。

除青抗團外,甘肅婦女慰勞會、甘肅省外留學生抗戰團、伊斯蘭學會、回民教育促進會、西北青年救亡讀書會、蘭州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學生抗戰隊等團體也在甘肅各地相繼成立。這些群眾團體在黨組織引導下廣泛深入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動員各界群眾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前線抗日:組織歌詠隊、演出隊,舉辦漫畫展覽,用多種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開設時事座談會、讀書會、演講會等動員群眾﹔組織義賣、募捐及大規模勸募會,募集大量捐款、衣物、慰勞品,支援慰勞前方抗日將士。

抗日文化宣傳運動的蓬勃興起

為喚醒民眾抗日意識、啟發思想覺悟,一批宣傳抗日的進步刊物應運而生,包括《西北青年》《熱血》《婦女旬刊》《回聲》《甘院學生》《民眾通訊》《抗敵》《苦干》《戰號》《老百姓》等。這些刊物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國共合作抗日主張及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及時報道抗日戰爭前方戰況和八路軍的作戰功績,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同時,深刻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推行的反動政策及甘肅工農群眾在壓迫剝削下的痛苦處境。為推動文化宣傳工作,蘭州書報社、生活書店、同仁消費合作社等一批進步書店相繼創辦,部分成為黨的重要宣傳輿論陣地,還承擔掩護黨的干部和進步人士等任務。對於當時經濟文化落后、深受封建頑固勢力影響的甘肅來說,這些報刊與書店傳播的先進文化啟發了群眾的思想覺悟,激起了民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熱情。

文藝團體活動是抗日文化宣傳的另一重要形式。當時甘肅本地的文藝團體王氏兄妹劇團、聯合劇團與在甘活動的省外團體新安旅行團、平津學生演劇隊等,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保衛盧溝橋》《葡萄美酒夜光杯》《突擊》《不要放走了漢奸》《到前線去》《盧溝橋血花》等眾多抗日劇目。其中王氏兄妹劇團演出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以東北淪陷后不願做亡國奴的苦難群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經歷為背景,講述了一對父女因飢寒交迫,只能靠賣唱度日的悲慘遭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與共鳴。后期王氏兄妹劇團與西北抗戰劇團合並,深入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巡回演出,將抗日思想傳播到甘肅各地。

這一時期還有不少省外學者、教授、進步文藝工作者來蘭州開展救亡活動和學術活動。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在蘭州籌建科學教育館,並主編《老百姓》旬刊,還擔任眾多抗日團體的顧問或指導員﹔作家蕭軍、戲劇家塞克、舞台美術家朱星南、作曲家王洛賓、話劇演員羅珊來蘭州開展文藝演出、創辦刊物﹔著名作家茅盾、老舍、張仲實來到蘭州,先后作了《抗戰與文藝》《談華南文藝運動概況》《民族問題》等報告,這些活動進一步壯大了甘肅抗日救亡運動的聲勢,推動了抗日思想的廣泛傳播。

團結少數民族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甘肅是多民族聚居區,其中回族、蒙古族、藏族人數較多,根據黨中央關於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精神,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積極推動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各少數民族群眾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各種形式積極支援或直接參加抗日武裝斗爭。

中共甘肅工委在回族群眾中積極發展黨員,建立了中共蘭州回民特別支部等基層黨組織,在各地設立回民小學,培養回族軍政人才,選用回族優秀分子參與抗戰工作,發動回族群眾開展抗日宣傳與募捐活動,將原學術團體“伊斯蘭學會”改組成回族青年抗日救亡進步組織,把原甘肅回教教育促進會改組為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甘肅回民教育促進會。依托這些組織,黨組織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鼓勵回漢兩族人民團結起來聯合抗日救國。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少數民族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1937年冬,拉卜楞寺教區組建代表所轄108所寺廟共20人的抗日前方將士慰勞團,制作8面錦旗,攜帶大量慰問品,歷時一年時間,輾轉山西、河北、河南各戰區,表達甘南藏族同胞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對抗日將士的敬意﹔1942年,拉卜楞保安司令黃正清帶領拉卜楞寺地區人士向國民政府捐獻價值30架飛機的金銀珠寶,表達甘南藏區各族民眾的愛國心。此外,甘南人民積極參軍參戰,僅臨潭縣先后就有570多名青年應征入伍,1937年至1945年間,臨潭縣人民共捐獻銀元3萬枚、戰馬300匹﹔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也紛紛加入抗日隊伍,為抗戰勝利貢獻了力量。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隴原大地的烽火歲月,在民族危亡之際,甘肅黨組織將黨中央的每一個戰略部署化作“黨心”與“民心”的同頻共振,與甘肅各族人民共同譜寫了同仇敵愾、共御外敵的愛國篇章。甘肅以“西北鎖鑰”的戰略地位,將貧瘠的高原轉變為抗戰的生命線,用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為“中國不會亡”的歷史吶喊寫下了厚重的西北注腳。

(執筆:劉恬)

(來源:甘肅省《黨的建設》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