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感動我們,也一定能打動觀眾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創作談

作者:盧 敏    發布時間:2025-10-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海報。
片方供圖

1949年的中秋節和今年一樣,是10月6日。吳石夫婦和小兒子健成一起留下了最后一張團圓照,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女兒學成。《沉默的榮耀》裡,這張全家福加上了女兒學成。

從2018年接手這個劇的創作到如今播出,歷經7年。最初吸引我的是一個疑問:吳石為什麼做出這樣的人生選擇?

吳石少時參軍,目睹中國幾十年戰亂不斷,曾篤信國民黨和三民主義,卻在抗戰后期目睹了國民黨軍隊內部的派系之爭和各自保存實力的小算盤,導致豫湘桂大潰敗,生靈涂炭。抗戰勝利后,更是看多了國民黨政府內部的貪腐、爾虞我詐和派系林立,他終於對國民黨政權徹底失望,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共產黨,相信唯有他們才會讓中國繁榮富強,讓人民遠離戰爭。

與其說是被那段歷史吸引,不如說是被吳石和朱楓身上的那種精神感召。他們本可以過安穩日子,卻為了早日止戰,選擇了一條荊棘之路。他們的人生選擇,暗合“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這是吸引我和編劇團隊做這部劇的初心。

確定了人物的定位,又面臨劇本結構上的取舍。按吳石心理轉變的軌跡,應該從抗戰后期或1947年思想轉變開始設計劇情,但當年4位烈士在台北馬場町就義以后,一直被稱為“吳石朱楓案”。為了讓男女主角盡早有交集,我們決定把吳石最重要的一次人生選擇——留在大陸過安穩生活,還是甘冒奇險去台灣,繼續為新中國提供情報——定為劇作的開端。為了千千萬萬的百姓,男女主人公不約而同選擇以身入危局的荊棘之路,並做好最壞的准備,他們的犧牲是本劇的劇終。

觀眾說,這部劇從第一集就知道了悲劇性的結尾。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已知主人公的結局,觀眾還能不能繼續追劇?的確有一定風險。但人生本就是一場知道結局的旅程,人們不還是“火”一樣愛著,努力生活著、奮斗著嗎?諜戰劇中主人公功成身退的“爽文”模式,不能用在本劇。我們有意規避了嚴刑拷打之類的情節和動作,不重點寫他們怎麼犧牲,而是寫他們在明知可能會犧牲,仍然選擇拼盡全力奮斗的過程。他們知道,即將面臨的犧牲是有價值的,用自己的生命可能換來成千上萬人活著。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的深情,面對家人的不舍和愧疚,是最真摯動人的情感。我們相信,這些能感動我們,也一定能打動觀眾。

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也是劇本創作的一個難題。畢竟這是一部電視劇,而不是史料片。我們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大的歷史背景和時間節點尊重事實,主要人物、人物關系和人物結局尊重史實。在劇本具體細節和情節設計上,進行合理虛構。

本劇故事距今70多年,時代、環境變化巨大,需要我們掌握大量的史料,具備軍事方面的基本知識,熟悉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和狀態。為此,我和編劇團隊搜集史料,閱讀傳記,查看老報紙、老照片,閱讀上世紀50年代描寫台灣的小說,觀看以那個時期為背景的電影和電視劇,設法找到台灣和香港與此案相關的資料,了解那個時代台灣的風土人情,熟悉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3位90后編劇很給力。張玉參加劇本的全過程創作,查閱大量史料和資料,創作成果扎實﹔王昊天有軍事專業的基礎,為劇中軍事方面的戲夯實基礎﹔劉菁芸在展示親情關系的細膩和個性上,貢獻了建設性意見。《冷月無聲:吳石傳》作者鄭立老師提供了很多一手資料﹔於和偉老師和我們一起梳理劇本,使本劇情感戲的細膩度和情節戲的緊張度大大提升……該劇還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支持,非常感謝他們。

2019年11月5日,我和3位90后編劇拜謁北京西山森林公園的吳石、朱楓、陳寶倉和聶曦四烈士雕像。那時,我在心裡默默許了一個願:電視劇播出的時候,要來告訴他們一下。如今劇集播出,更多觀眾知道了他們的故事。而我想說,這部劇不為寫諜戰,而要寫理想主義者的追求和情懷。那些為理想和民族未來犧牲生命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作者為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總編劇)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