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發展,中國貫通歷史、現實、未來的堅定抉擇

作者:國紀平    發布時間:2025-10-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觀察近期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高光時刻,一種堅持始終清晰: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中國始終是維護和平與發展的“穩定錨”。

成功舉辦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恰逢其時提出全球治理倡議﹔隆重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攜手各方銘記歷史、共護和平﹔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聯合國等多邊平台不斷推出引領合作共贏的新方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舉辦全球婦女峰會,提出支持全球婦女事業發展的新主張新舉措……中國不僅自身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更持續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

習近平主席早在2014年就鄭重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透視歷史、現實與未來,不僅能讀懂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深層邏輯,也能找到百年變局下國際社會應對共同挑戰的正確方向。

(一)

回望歷史,既是為了看清來路,更是為了走好前路。

舉世矚目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遞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維護國際秩序的時代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庄嚴宣示:“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抉擇何以堅定不移?深植於文明沃土,也順應歷史規律。

尋根溯源,和平發展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基因——

悠悠華夏,歷來崇尚“以和為貴”“天下太平”。即使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一個古老文明對和平的堅守也從未動搖。“我們的戰爭是神聖的、正義的,是進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國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時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延安窯洞裡寫下的《論持久戰》,思考的是民族的存亡,亦是全世界的和平安危。這種超越一國一時局限的格局和視野,正是文明積澱賦予的戰略遠見。

近代百年屈辱,中國人民從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從深厚文明底蘊中生長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選擇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

放眼世界,和平發展是歷史一再啟示的人間正道——

二戰期間,法西斯鐵蹄曾一度踐踏亞歐非大陸,氣焰是何等囂張。然而,窮兵黷武終招致覆滅。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共同追求,如不滅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世界文明進步的進程雖時有波折,但每逢重大挑戰,人類總能迸發出團結之力,校准歷史航向。

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新時代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願景,將和平、發展上升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將各國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匯聚成並肩前行的力量。多米尼克總統伯頓感慨:中國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的和平穩定力量,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願景,同世界共享發展機遇,促進全球南方團結,鼓舞各國人心,是世界希望的燈塔。

(二)

2014年11月,中共十八大后第一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擘畫新時代中國外交,強調“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這條主線”。

10多年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櫛風沐雨,沿著這條主線一路奮進。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更趨動蕩,一些國家頻頻對其外交政策進行所謂“戰略重構”“路線調整”,但中國不為一時一事所惑、不為風高浪急所擾,始終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這種亂雲飛渡中的戰略定力,源於對時代大勢的准確把握,源於對機遇與挑戰的清醒認知。當前,雖然國際形勢中“亂”的一面有所上升,但放眼全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道義所趨、人心所向沒有變,各國人民命運與共的歷史趨勢更沒有變。

和平發展事業的推進從來不是一路坦途,歷史總是在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從世紀疫情到地緣沖擊,動蕩不止的形勢,讓國際社會絕大多數國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隻有和平安寧,才能繁榮發展﹔隻有合作共贏,才能共同進步。

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沖擊國際秩序,當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安全熱點難點問題加重世界面臨的安全赤字,國際社會捍衛和平、維護正義的共識也在不斷凝聚。紀念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道出國際社會共同心聲:“讓我們以清醒、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來迎接這一時刻,實現對和平的承諾。”

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沖擊世界經濟,全球南方國家首當其沖,國際社會要求開放合作、主張共同發展的聲音更加響亮。近期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線上峰會,正義之聲、團結之聲不絕於耳:“將貿易用作干涉別國內政的工具,不僅損害相關國家利益,更危及世界和平與發展”“應堅持團結協作,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

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越是困難時刻,越要秉持和平共處的初心,堅定合作共贏的信心,堅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站在歷史發展的又一個轉折關頭,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不動搖,是因為這條道路順應各國人民共同願望,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是命運與共時代唯一走得通的發展道路。

過去數十年來,中國沿著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前行,形成了與各國利益深度交融的格局,既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事實清晰表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也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注入持續動力。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爾格·布倫德認為,中國的主張和行動將幫助世界重建信任,不僅有利於貿易和經濟發展,也將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無懼逆風、不畏艱險,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

(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天安門城樓上的庄嚴宣示,字字千鈞,彰顯百年大黨的初心使命,展現中國人民闊步向前的堅定信念。

面向未來,一個矢志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中國,將給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帶來什麼樣的深層影響?

行勝於言。近期,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一系列明確指標、務實規劃,既是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全球綠色轉型的有力擔當,為遭遇困境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注入了信心與希望。國際媒體認為:“此舉重振了全球減排信心”“中國的清潔能源熱潮將重塑全球經濟”……

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央外事工作會議鄭重提出,“必須體現大國擔當,堅持弘揚獨立自主精神,堅持引領和平發展,堅持促進世界穩定和繁榮。”從“堅持”到“堅持引領”,一詞之變,映照的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胸懷與格局,彰顯的是百年變局中勇立潮頭的歷史主動精神。

引領和平發展,體現於推動共同發展的擔當——

中方近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宣布,中國在世貿組織當前和未來談判中將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這一鄭重決定,展現了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決心,也體現了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真誠願望。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坦言:“這對世貿組織而言是一個關鍵時刻。中國的決定體現了其對建設更加平衡和公平的全球貿易體系的承諾。”

全球發展的承壓時刻,中國始終倡導合作共贏,致力於做大發展蛋糕。同超過150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在“一帶一路”這條陽關大道上攜手向前,同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今日中國不斷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機遇,是全球發展事業至關重要的賦能者。

引領和平發展,詮釋於彌合安全赤字的行動——

沒有和平,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社會穩定、人民往來等都無從談起。中國人民熱愛和平,致力於維護和平。

從身體力行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到成功斡旋沙伊和解,再到堅定不移推動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政治解決,一次次行動詮釋著守衛和平的中國作為。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引領各方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安全倡議被譽為“實現普遍安全的希望所在”。

引領和平發展,彰顯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胸懷——

“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中國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提出並帶頭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筑牢和平的思想根基。

今年以來,從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在紐約、日內瓦、維也納、內羅畢、巴黎、曼谷、海牙等地同步舉行,到第四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北京文化論壇相繼舉辦,一系列文明對話打造和平的紐帶、發展的動力、友誼的橋梁。

引領和平發展,展現於完善全球治理的智慧——

各國企盼的和平,不是霸權威懾下的“虛假平靜”,而是在主權平等基礎上的持久和平。中國著眼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凝聚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的廣泛共識,為世界和平發展夯實治理根基。

不久前,在第八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場,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激烈交鋒,中國倡議因堅守原則、路徑清晰而備受關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議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第八十屆聯合國大會主席貝爾伯克表示,中國始終是聯合國堅定有力的支持者,在促進全球發展、應對全球挑戰中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這種力量,既體現在通過自身和平發展不斷增強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能力,也體現在以日益提升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引領更多國家同走和平發展正道。

歷史如潮,大道如砥。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引領和平發展的堅定實踐,統一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追求。面向未來,只要各國堅持和平發展,共同守護世界安寧,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穩步前進,不斷努力,人類命運與共的航船一定能夠駛向更加光明壯闊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