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

作者:褚鬆燕    發布時間:2025-10-16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共同性以差異性為前提,差異性以共同性為依歸,正確處理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証統一關系,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細做實做好。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共同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親緣關系,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百裡異習、千裡殊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服飾、各具風格的音樂繪畫等,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互鑒融通,逐漸形成血脈相融、骨肉相連、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由各民族凝聚而成的大家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增進共同性是民族工作的方向,也是新時代以來國家認同的內在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僅契合馬克思主義主張民族平等、民族融合的共同體思想,而且升華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國情懷和大一統理念。進入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不斷增強,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團結攜手,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民族地區生產總值穩步提升,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生態屏障更加牢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極大增強。

需要注意的是,共同性不是同質化、同一化,而是各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交流互鑒所呈現出來的最大公約數。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要求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其中,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外化表現,強調的是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深層次的根脈所在,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大一統政治共同體結構相互支撐,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保証,是維護和實現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意志。這“五個認同”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一步確定了“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就是中國﹔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共同名字,就是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就是要對各民族在飲食服飾、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建筑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不僅予以尊重和包容,而且予以保護和傳承。據統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少數民族,這既是各民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多元特性的呈現,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差異性的例証,更是當今保護和傳承各民族文化的延續。尊重和包容差異性,追求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和而不同而非隔離隔閡。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並不等於泥古不化、不加鑒別。在對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時,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堅持共同性是主導,差異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對於以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名義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觀點和做法,我們要堅決反對和抵制。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實際,以公平公正為原則,突出區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針對特定地區、特殊問題、特別事項制定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使各族群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各有特點,經濟互補性強、依存度高。各民族始終保持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經濟聯系,有力增強了國家整體實力,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與遼闊疆域相契合的民族、地域差異性滋養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性,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又為民族、地域的差異性提供了包容性和傳承性。由此,共同性和差異性互為條件、互相依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

不忘本來,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處理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問題的成功經驗,各民族共同鑄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吸收外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結合不同歷史階段民族工作的實際,豐富工作路徑,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面向未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推進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礡的團結力量。

綜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要在民族工作中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証統一關系,在牢牢把握增進共同性這一方向基礎上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不斷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不斷夯實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基礎,不斷構筑各民族凝心聚力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礎,不斷穩固各民族共享成果、共迎挑戰的安全發展基礎,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作者:褚鬆燕,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統一戰線教研部主任、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