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往世界屋脊的“金橋”

——傳承弘揚“兩路”精神

作者:楊貽軍 賈娟    發布時間:2025-10-17   
分享到 :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60年來,在建設和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發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2025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各類人才奮發進取、擔當作為。

“兩路”精神形成於川藏、青藏公路建設的偉大實踐。70多年前,11萬筑路大軍在極其險惡的自然環境、極其復雜的地理條件下,利用極其簡陋的施工器具、極其匱乏的建筑物資,完成了極其艱巨的工程任務,於1954年建成總長4360公裡的由雅安至拉薩的川藏公路、由西寧至拉薩的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創造了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一代代“兩路”建設者、養護者數十年如一日,甘當路石,修筑了雪域天路,鑄就了“兩路”精神的豐碑。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彰顯了不畏艱難險阻的革命英雄主義。“兩路”修筑裡程之長、海拔之高、工程之艱巨,為世界公路史所罕見。極其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氣候環境,使筑路修路險象環生,物資補給、后勤醫療等也十分困難。大雪封山、山洪滑坡、風暴雪崩等自然災害更是難以預測。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筑路大軍拿著簡易工具,以血肉之軀戰天斗地,書寫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1950年8月,搶修川藏公路道孚縣一座橋梁時,戰士們不顧個人安危,英勇扑進河中,站在漂流的木料上用長鉤、撬棍拆散木垛,不料木垛突然散開,橫沖直撞,11名戰士被撞落水、英勇犧牲。后來,這座橋被命名為“忠烈橋”。雀兒山素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1951年冬天,筑路部隊為打通雀兒山,戰士們把繩子系在腰間,懸空打炮眼炸出道路。年僅25歲的張福林在爆破過程中不幸被墜落的巨石砸成重傷。犧牲前,他對戰友說:“不要管我,快把公路修到拉薩去!”修建川藏公路怒江大橋時,戰士劉紀春因連續作業身體疲勞,不慎掉進正在灌注水泥的橋墩裡,待其他戰士發現時,水泥已經凝固,多次營救失敗后,戰友們只能將劉紀春埋在橋墩裡。如今每當車輛經過大橋,仍然保持鳴笛致敬的傳統。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的青藏公路運輸指揮部總指揮慕生忠,在一把鐵鍬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五個字。他說,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裡,就把我埋在哪裡。據統計,兩條公路修建期間,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在通車后的60多年裡,300多名汽車兵長眠於雪山凍土之中,以生命踐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精神。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彰顯了積極進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川藏公路要翻越二郎山、雀兒山等14座大山,橫跨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10多條大河,橫穿龍門山、通麥等8條大斷裂帶。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處達5231米,施工時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空氣中含氧量不足內地的一半。當年公路動工時,筑路大軍沒有一張完整的地圖、沒有任何地質水文資料。為了找到合理路線,修公路的踏勘隊歷時1年3個月,翻越60多座大山,徒步4000多公裡。其間與司令部失去聯系,以至於在他們完成任務返回前,大家都以為他們已經犧牲了。在高海拔、氧氣稀薄地區進行高強度的作業,消耗的體力比在平原地帶要高出好幾倍,掄大錘成了戰士們較量意志的競賽。有的戰士集中精力揮動鐵錘打炮眼,雙手虎口被震裂卻毫無覺察﹔有的戰士手握鋼钎時間太久,手和冰冷的鋼钎凍在一起。一個叫楊海銀的戰士一天竟打出了1000錘的紀錄,被譽為“千錘英雄”。越是困難的條件,越能激發戰士們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力量。在二郎山的絕壁上,戰士們把自己吊在近乎垂直的半山腰,一人扶著鋼钎,一人揮舞鐵錘,以每公裡犧牲7人的巨大代價,硬生生在峭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二呀麼二郎山,哪怕你高萬丈,解放軍,鐵打的漢,下決心,堅如鋼,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當年一曲《歌唱二郎山》傳遍全國,感動、鼓舞和激勵了無數新中國的建設者。青藏公路修通后,國家為支持青藏地區發展,進口了“大依發”運輸卡車,這是青藏線最主要的運輸工具。由於青藏高原氣溫低,發動汽車需要用火烤差速器、變速器和發動機,戰士們就從棉服裡撕棉花來解決點火問題。因此,他們衣衫破爛、蓬頭垢面、滿身油污,自稱“叫花子兵”。他們堅持“寧叫人吃千般苦,不讓車受半點損”,把只能跑5000公裡的汽車跑到了50000公裡。

“軍民一家、民族團結”彰顯了軍民血肉相連的魚水深情。在“兩路”修筑過程中,黨中央要求進藏部隊“不吃地方”,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同胞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促進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筑路官兵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積極幫助沿線群眾進行生產勞動,一心為民做實事,沿線各族人民也表達了強烈的擁軍熱情。由於歷史的原因,原先在藏族內部一些地區,不允許其他區域的牦牛跨地區運輸、放牧,甚至宗與宗之間的草地也有著嚴格的分界線。但是為了支援修路,各區域打破了原來的界線。藏族女工曲美巴珍在1950年解放軍經德格向金沙江進軍開始,便牽著兩頭牛、一匹馬,同鄰居們一起加入了支援解放軍進軍西藏的運輸隊伍的行列。有一次,她的牛累得走不動了,她就自己背著50多公斤重的擔子繼續前進。在四川巴塘,為歡迎解放軍進藏,按照當地用蒸肉包子宴請尊貴客人的習俗,巴塘群眾制作了可供一個班的人食用的大包子。從此以后,“團結包子”也被賦予了藏漢團結、軍民團結的美好寓意。修筑進藏公路,在無形中將解放軍與西藏各族同胞緊密相連,構建起了軍民魚水的情感紐帶。“兩路”筑好后,藏族同胞親切地把川藏、青藏公路稱為通向北京的“金橋”。這座“金橋”讓北京與拉薩、內地與高原“心連心”,在黨和各民族之間架起了一座“心橋”。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