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創新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不斷推進,作為一門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和自身建設規律的學問,中共黨史黨建學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無疑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學科之一。在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共黨史黨建學理應發揮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在致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的賀信中再次提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作出新貢獻。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推進包括中共黨史黨建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徑。
以知識創新夯實學術基礎
知識是構成知識體系的基本單元。加強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知識創新,就是要通過突破已有認知邊界、重塑知識圖譜,形成對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時期經驗教訓、國家治理邏輯的新知識、新觀點,用扎實、深入的研究成果持續創造、積澱具有學科特色的原創性知識。
作為一門新設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知識創新需要堅守學科主體性,明確學科邊界與研究主體。其核心是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自身建設規律,這一獨特定位決定了其知識創新必須立足於學科史論結合的基本特點。在知識創新過程中,要堅持從我們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挖掘真問題、真材料。比如,在考察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時期外事工作的發展歷程時,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國際政治理論,而應該注意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格局對中國共產黨人對外關系理念有直接影響,同時提煉出“統一戰線”思維與“革命外交”觀念辯証互動的歷史過程。
對中共黨史黨建學而言,實現知識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從材料挖掘到知識生產的完整閉環,即“三個打通”。
一是在“打通歷史與現實”中挖掘新材料。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需要突破傳統文獻的局限,大范圍發掘和利用地方檔案、口述史料、影音資料等一手材料。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官方和民間攝錄的海量影像、音頻資料,特別是新聞資料片、紀錄片、電視片很多都存在各級檔案館、電視台資料庫、方志館等,這些材料的挖掘可以幫助我們構建起理解黨的建設微觀實踐的史料基礎。
二是在“打通整體與個體”中提出新觀點。以筆者關於“中國共產黨人對形勢問題的感知與預判”的研究為例,此題目看似平淡,但如果結合各類干部的日記、筆記,對干部群體思想意識進行具體分析,剖析不同層級崗位干部對形勢問題的共性與差異,則會注意到黨內干部的相關認識不僅源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的經典論述,也與中國古代理學傳統裡關於“形”和“勢”的理解有內在關聯,由此能進一步梳理出此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史源流,提出更具解釋力的新觀點。
三是在“打通黨史與黨建”中創造新概念。要善於從豐富的黨的建設實踐中提煉標識性概念,並通過嚴格的學術化提升,使其成為具有科學性、實踐感的概念資源、分析工具。
循此思路,以知識創新驅動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最終是要創新學術概念體系,構建自主學術話語。這要求我們不僅要總結實踐經驗,更要通過“元理論”構建形成原創概念體系。例如,“黨的自我革命”這一重大命題,需要通過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有機整合,構建起包含思想源流、動力機制、實踐路徑、效用反饋等方面的完整理論體系。
以理論創新實現學理突破
理論創新是要通過理論框架的創新,建立新的解釋邏輯鏈條,展開對知識資源的系統性整合。作為一門新設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隻有依托理論創新才能形成原創的、系統的學說思想和學科體系。
理論創新,其生命力首先源於對指導思想的長期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中共黨史黨建學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雄辯地証明,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學科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因此,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
此外,必須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其中重要一環即在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文明獨特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政治智慧,為理解黨的組織文化、領導方式、群眾路線等提供了豐厚滋養。
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要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學科理論創新。中共黨史黨建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必須在回應和解答重大時代課題中得以錘煉和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要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為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提供了最新的理論資源和根本遵循。
中共黨史黨建學的政治定位,要求其知識體系必須持續、有效地回應時代之新課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給我們提出了不少繁復、曲折的新考題。從事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的學者必須准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大勢與實踐要求,深刻理解黨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的核心作用,理論聯系實際,推出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標准的新的理論成果。
以方法創新提供發展動能
方法創新是通過新的學術路徑、研究工具、分析手段的整合,突破傳統研究范式的限制。中共黨史黨建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構建其自主知識體系,應在堅守黨史、黨建學術傳統的前提下,推動跨學科融合,積極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例如,運用政治學的制度分析可以深化對黨內決策與權力運行的研究﹔運用社會學的網絡分析可以揭示黨的組織網絡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系﹔借鑒政治心理學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獨特政治優勢。當然,這種理論借鑒,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進行甄別消化,其目的是豐富和發展自身。
在人工智能時代,方法創新還必須擁抱技術革命。數字人文技術的引入,為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帶來一系列重要變化。在黨史領域展開文本挖掘與計算分析,通過對一些干部的日記、筆記、講話及會議記錄進行詞頻分析、主題建模、情感分析,可以讓“政治思想史”“干部心態史”變得更容易量度、分析。在黨建領域進行數據庫建設與統計分析,建設黨員干部、組織機構的大型數據庫,運用社會統計、空間分析等方法,研究干部群體特征、組織結構演變等,讓干部選任、組織建設有更可靠的經驗數據支撐。此外,還可以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重現已消失的革命舊址、重建歷史事件的空間場景,提供可視化、沉浸式的研究體驗。
總之,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一環,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要實現此目標,其生命線與動力源於持續不懈的學術創新。其中,知識創新是基礎,材料的拓展、專題的深化、概念的創生、話語的轉換,為體系構建奠定了根本依托﹔理論創新是核心,堅持“兩個結合”,回應時代課題,為體系構建架起了堅實的“梁柱”﹔方法創新是引擎,它通過學科融合、技術賦能,為體系構建提供了“工具庫”和“實驗場”。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引領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基本路徑。
(作者:趙諾,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聘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