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打造“八路軍115師在棗庄”現場教學點推動紅色教育入腦入心
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精心打造“八路軍115師在棗庄”紅色教育示范現場教學點,系統整合紅色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將靜態的紅色歷史轉化為可感、可知、可參與的生動教材。自2025年9月建成開放以來,該教學點已培訓學員4萬余人次,取得良好成效。
系統整合,筑牢沉浸式教學的實體根基。山亭區打破紅色資源點狀分散、陳列靜態的局限,通過標准化提升、史實挖掘與場景適配,構建起主題鮮明、內容翔實的教學陣地。一是科學規劃,實現資源“串珠成鏈”。整合組織、黨校、黨史、文旅、國企等力量,搭建專業化工作體系,將八路軍抱犢崮抗日紀念園、王家灣魯南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紀念園兩個核心景點及周邊教學點串聯起來,實現了紅色資源從點狀分布到線性輻射的規模效應。二是深耕史實,夯實內容“權威底稿”。深入挖掘研究八路軍115師在棗庄的抗戰史料,精心設計制作主題展館。訪談抗戰老兵及有關群眾,搜集整理抗戰故事,為教學提供了感人、可靠的“歷史教材”。三是標准先行,確立建設“硬性標尺”。邀請團中央井岡山教育基地專家進行實地指導,為教學點提升制定標准。在硬件上,配備標准化講解台、多媒體設備及便民設施﹔在服務上,規范講解員著裝、用語與流程,制定《學員接待服務手冊》﹔在教學上,明確點位選擇、內容設計、方式運用與效果評估的“四個精准”要求,確保了教學服務的專業化與規范化。
創新敘事,激活革命歷史的情感內核。通過開發精品課程、打造藝術載體和組建專業講師團隊,改變“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模式,讓紅色故事直擊人心。一是開發精品課程,實現教學“短精活”。開發了《羅榮桓的一生》《信仰的力量》《紅色基因代代傳》等7節微黨課,課程時長5∼8分鐘,具有短小精悍、主題鮮明的特點,並實行彈性時長與點單式教學,滿足不同班次需求,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二是打造藝術載體,推動體驗“動靜結合”。創新運用多種藝術形式,使紅色教育從“靜態聽”變為“動態演”,讓歷史“活”起來。編排歷史情景劇《兩地書》,通過隔空對話生動展現革命者的家國情懷﹔聯合非遺傳承人,將“紅薯留給群眾”的真實故事創編為皮影戲《紅薯情》,以傳統藝術展現軍民魚水情深﹔策劃制作黨性教育專題片《人民的勝利》,通過老兵訪談與歷史影像激發共情。三是組建講師團隊,促進學習“雙向互動”。組建專業講師團隊,採取現場教學方式,設置“教師導入、點位講解、理論提升、交流互動”等教學環節,將課程內容融入史料分析、理論詮釋、情感升華的全過程,激發學員興趣,引導深度思考,實現了從“被動聽”到“互動學”的轉變。
構建模式,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實效。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推行“沉浸式、立體化、知行合一”的精准化育人新模式。一是凝聚三方合力,保障項目“高效推進”。構建了“區委統籌、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高效工作機制。區委統籌,即由山亭區委組織部牽頭成立工作專班,每日調度、每周推進。部門協同,即黨校、黨史、文旅等單位各司其職、互補共進,分別負責課程開發、史料把關、情景打造與硬件提升。社會參與,即組織群眾募捐史料、邀請老兵教學、動員學校企業參與體驗,讓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二是實施分類施教,確保培訓“精准滴灌”。在黨員領導干部班,側重於啟發思考如何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在青年黨員干部班,側重於史料深度分析,將情感認同升華為信仰認同﹔在基層黨員干部班,側重於具體事件剖析,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升干事創業能力。三是總結經典經驗,推動模式“固化推廣”。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並固化了一套以“核心主題為魂、沉浸體驗為形、多元課程為主、專業講師為媒、實效育人為本”的紅色教育育人新模式,引導學員將內化的紅色精神外化為實際行動,實現了理論認知、情感認同與實踐行動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了紅色資源在黨員干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