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才支撐

作者:本報記者 張 洋    發布時間:2025-10-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渴望人才。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才定義為“第一資源”,強調“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面向“十五五”,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呼喚更多星辰大海的探索者,呼喚更多科研高峰的攀登者,呼喚讓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一)

新時代中國,正在積極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這是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的客觀需要,更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在國際競爭中掌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抉擇。

回望來時路,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飽受“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難。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要想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識變應變求變,奮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那麼,創新靠什麼?靠人才。人才從哪來?靠教育。這是一條清晰而深刻的邏輯鏈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謀遠慮,將“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

幾組數據,勾勒出新時代人才紅利的不斷形成——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2.5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

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7200萬人﹔

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超700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

但是,僅有“規模宏大”還不夠,我們需在“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方面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當前,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那麼,新時代新征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答案藏在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之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這確立了人才工作的坐標:“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

這標定了教育事業的方位:“要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致廣大而盡精微。這幾年,家中有高考生或大學生的,可能會注意到,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正在發生變化。

今年8月,教育部發布消息,自2023年以來,我國已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區域國別等一批新興學科專業。當月,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實施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行動、基礎學科躍升行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孵化行動、存量學科專業優化行動、學科專業內涵更新行動、培養模式改革深化行動。

學科專業的持續調整優化,折射的是教育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積澱的是搶佔先機、贏得未來的堅定底氣。

培養越來越多與國家戰略相匹配的高素質人才,實現從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跨越,這是時代所喚,也是必由之路。

(二)

人才寶貴,時間寶貴。

時代呼嘯前行,機遇稍縱即逝。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

為此,黨中央鮮明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以空前的力度支持人才、支持創新。

2016年2月,黨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這是中央層面出台的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綜合性文件。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擘畫藍圖。

從戰略布局看,我國正在部署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並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為人才提供廣闊而高端的創新平台。

從制度安排看,各地各部門在人才的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環節,出台一系列有力舉措,提供全鏈條服務保障,使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進一步部署推動人力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

還有,我們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將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

…………

氣象萬千,活力迸發。

我們從中看到,這是一個對人才無比尊重的時代。對於創新,我們是迫切的,是強烈的,同時又是充滿耐心的、充分尊重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証”“大力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新時代以來,這些重要理念日趨深入人心,帶來一系列清晰的、積極的變化。

廣大人才感受最深切。以往,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束縛多少手腳。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令人應接不暇。近年來,中組部牽頭開展人才計劃優化整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手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推動科研人員聚精會神、潛心研究。

更令人振奮的是,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正在構建。很多重大科技項目實行“揭榜挂帥”制度。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勇挑大梁。

科研單位也迎來新氣象。以往,在重大科技決策、科研資源配置上,有的時候是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如今,相關部門把更多精力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科研單位被賦予更多自主權,科學家享有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

這些都是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生動寫照。今天,我們去審視北京中關村的傳奇,去觀察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去解讀合肥這座創新之城的崛起,去思考杭州“六小龍”的問世,不難發現一個共通的邏輯——環境好、人才聚、事業興。

創新發展,慢不得,也急不得。只要我們尊重規律,以人才為本,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定能迎來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壯麗圖景。

(三)

九三閱兵,一批先進武器裝備首次震撼亮相,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這背后是科技的力量,是人才的赤誠。它彰顯著一個國家自立自強的精神氣度,更激發了一個民族邁向復興的自信自豪。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新時代以來,“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國產大飛機實現商飛,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創新大潮,奔涌向前。但我們更加清醒:創新之路從無坦途,奮進的腳步一刻不能停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黨的二十大以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多次關注科技創新的關鍵領域,如基礎研究、能源安全、人工智能……

在2024年6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新征程,新挑戰,這是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迫切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迫切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日常之中,人們經常思索:創新不易,靠什麼取得成功?

靠電光石火的靈感,靠甘守寂寞的鑽研,靠不懈拼搏的堅韌,靠互惠共贏的合作……當我們回望歷史上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時,總有一種情感澎湃於心。

“兩彈一星”的崢嶸歲月,是一段從零起步的傳奇。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於敏……是他們隱姓埋名、不懈奮斗,用深沉的愛國情懷托舉起民族的脊梁。錢學森曾動情地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創新,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使命。

多少年來,一批批優秀人才響應號召、賡續奮斗,鑄就“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愛國情、奮斗志,這是我們最深沉、最持久、最有力的動力源泉。

近者悅,遠者來。祖國的事業感召著四海英才。以身許國、心系人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成為越來越多人才的自覺行動。

如今,創新的種子,在全社會播撒。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持續加強,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風尚不斷形成,點燃了無數青少年的好奇與夢想。

這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這是一片大有可為的熱土。

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奮力推動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一個又一個創新創造必將在這片熱土上誕生,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展現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