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作者:汪榕煥 何兵兵    發布時間:2025-10-21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席卷歐洲,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來到英國曼徹斯特。他們親身感受到技術創新的力量,目睹了通過操作機器“一個工人做著200人的工作”。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現象產生了極大興趣,深入思考關於科技創新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科技創新與人類實踐的內在關系。他們認為,科技創新的巨大威力,體現在勞動過程的“技術之變”與社會結構的“制度之變”兩個方面。

一方面,以生產工具革新為標志的技術創新,是劃分經濟時代、推動生產力提高的直接杠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他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形象地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手推磨”與“蒸汽磨”的對比,揭示了生產工具的革命性創新如何成為社會形態更替的物質動因。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機器大生產如何第一次使自然力大規模地從屬於直接的生產過程,變成社會勞動的因素。

另一方面,以勞動組織方式變革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是解放生產力的重要一環。馬克思觀察到,協作本身就能帶來生產力的質變。他在《資本論》中指出:“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馬克思詳細分析了協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如何創造出新的生產力,明確指出,生產方式的變革本身,即使不改變工具,也能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他認為,一切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組織方式、管理模式和體制機制變革,都屬於創新的廣闊疆域。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曲折前進的復雜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工業革命起源進行了考察,發現蒸汽機問世后,過了將近一個世紀才隨著工具機的突破性發展啟動工業革命。這體現出創新是技術內部各環節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起點,其本身就包含著從量變到質變的曲折歷程。

正是基於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馬克思格外強調科技創新所需的精神品格。他在《資本論》中寫道:“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在給朋友的信中表示,科技創新的真正解放與充分應用,有賴於共產主義社會關系的建立。屆時,共產主義將真正成為“不受束縛的科學的堡壘和苗圃”。

創新是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強大力量,也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的基因密碼。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毛澤東指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鄧小平進一步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縱觀一百多年黨史,我們黨根據不同形勢任務,提出科技發展策略,引導科技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創新能力競爭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意識,以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技創新理論,繼承和發揚我們黨一貫重視創新的優良傳統,切實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戰略支撐!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