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耐心”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

康曉強

2025年10月23日  來源:光明日報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分布有大面積的鹽鹼地。多年來,當地積極開展鹽鹼地綜合治理工作,將曾經的鹽鹼地打造成生態田園。新華社發

“歷史耐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大歷史觀提出的一個標識性概念,折射出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深刻理解“歷史耐心”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能為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層次難題提供重要的學理支撐和方法論基礎。

1.重大發展戰略是保持“歷史耐心”的基本實踐場域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在人口城鎮化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此后,他在多個場合提及並闡釋了這一概念,體現於關於農村改革、鄉村振興、區域重大戰略、中國式現代化等相關論述之中。可以看出,重大發展戰略是保持“歷史耐心”的基本實踐場域。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關系全局、事關長遠的問題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實施或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般情況下,簡單問題可在較短時間內快速解決,耐心的真正價值往往在應對復雜問題的場域中得以充分彰顯。重大發展戰略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其是“過程的集合體”,從提出到實現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從時間維度看,過程的持續有長有短,短則幾十年、上百年,長則幾百年、上千年,間隔也或大或小﹔從空間維度看,有的局限於特定的區域或領域,有的涉及廣袤的地域,影響的人口規模也不等。無論是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總抓手的鄉村振興戰略,還是涉及沿江11省市、覆蓋全國近半人口的長江經濟帶建設,抑或惠及14億多人口全面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都不是可一蹴而就的發展目標,需要一點一滴地持續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漸次推進。

2.“歷史耐心”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耐心”的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鮮活的科學內涵、深刻厚重的精髓要義,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和堅實的學理基礎。

一是堅持遵循歷史運動規律和發揮歷史主動性的辯証統一。唯物史觀之所以能在人類思想史上實現革命性變革、創造性突破,根本原因在於其深刻揭示了藏匿於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背后的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從這個意義上看,遵循歷史運動規律是保持歷史耐心的依據所在、自信所在、要旨所在。同時,保持歷史耐心並非意味著人在歷史規律面前消極等待、無所作為。人是歷史運動的主體,歷史規律既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生成的,也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實現的。任何歷史規律的生成和實現,都離不開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也是歷史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根本區別。誠如恩格斯所言,“在自然界中(如果我們把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撇開不談)全是沒有意識的、盲目的動力……相反,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遵循歷史運動規律和發揮歷史主動性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這是保持歷史耐心的精髓要義之所在。既不能以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以后者否定前者,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譬如,隨著生產方式的改進和科技的發展,規模化經營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向,這是歷史運動發展的內在邏輯。然而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改變分散的、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時間和條件,不可操之過急。這充分體現了遵循歷史運動規律和發揮歷史主動性的辯証統一。

二是堅持量變和質變的辯証統一。保持歷史耐心,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証統一。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先決性前提和現實基礎。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質變不可能發生。這對重大戰略的推進具有重要方法論啟示:重大戰略目標的整體質變的最終生成,需要通過扎實的大量工作的量的積累,在階段性、局部性質變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無論是新型城鎮化戰略,還是鄉村振興戰略,抑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都必須既要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又要發揚“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歷史擔當精神,在推動量變的持續積累中孕育質變的發生條件。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願望的,大家就要一茬接著一茬干。另一方面,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引發新的量變。質變是事物由舊質轉向新質的“關節”和“樞紐”,既是前一階段舊質的量變的結束,又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新質在更高層面的新的量變的可能性空間和嶄新界面。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的開啟及其完成,既是中國共產黨立足現階段的奮斗目標,又是朝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個遠大目標前進的必要環節。黨章明確規定,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章同時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必須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必須立足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腳踏實地推進我們的事業。因此,應從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高度深刻理解保持“歷史耐心”的政治意蘊。

三是堅持戰略和策略的辯証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如果說“致廣大”強調的是從全局性、長遠性、趨勢性高度審視戰略問題的話,那麼,“盡精微”則側重從具體的操作性細節入手重視策略的落實。戰略和策略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戰略和策略是辯証統一的:長遠的戰略需要靈活的策略才能落實並最終實現,沒有策略的戰略必將淪為空想、紙上談兵﹔戰略是策略的方向、目標,離開戰略導引的策略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保持歷史耐心,體現了堅持戰略和策略的辯証統一。從時間的維度來看,保持歷史耐心需要兼顧當前和長遠。一方面,當前利益決定並服務於長遠利益,這是重大發展戰略的顯著表征和本質要求。重大發展戰略具有立足長遠的本質屬性:既服務於當代發展需求,更注重長遠成長價值,力求使發展紅利惠及子孫后代。另一方面,戰略的實現需要一個長久接續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忽視群眾眼前的利益,就無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空間的維度來看,重大戰略是涉及多領域、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由此決定其實施不能局限於單一領域、單一維度、單一層面,必須統籌謀劃、持續推進。譬如,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求戶籍制度改革、土地政策與公共服務供給政策體系的協同部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生產要素的跨區域配置與生態補償機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協同推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經濟增長動力培育、財富分配機制優化與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協調推進,這些都必須著眼全局、循序漸進,在破解系統性難題中保持歷史耐心。

3.“歷史耐心”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耐心”的重要論述,不僅彰顯深刻的理論特質,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方法論和有針對性的實踐要求。

一是樹立大歷史觀。保持歷史耐心的認識論前提,在於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所謂大歷史觀,就是不局限於一時、一事、一域、一段,而是從長時段、長周期、寬場域、全方位的宏闊視野考察具體的歷史事件及其所揭示的歷史意義。樹立大歷史觀,不僅要立足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而且要回顧過去以探尋歷史演進的邏輯、展望未來以把握歷史前進的趨向﹔不僅要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亂象中把握本質和全局,而且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隻有從大歷史觀出發,才能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並在科學把握歷史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歷史進程的長期性、復雜性與階段性要求,從而實現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証統一。

二是精准把握歷史機遇。精准把握歷史機遇是保持歷史耐心的關鍵性舉措。在顯現歷史機遇的關鍵時刻,社會主體要能夠科學研判、精准把握,以免錯失良機。回顧百余年奮斗歷程,“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於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為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機遇尚未成熟時積極蓄積發展勢能,一旦時機成熟便以果敢與主動搶佔先機、推動事業實現突破性進展。值得指出的是,歷史機遇往往轉瞬即逝,必須始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及時的決斷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握歷史機遇,提出“關鍵是時機和決斷”。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對歷史機遇的精准把握,既需要識別機遇窗口的戰略敏銳性,也需要強大的戰略定力以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在科學辨析紛繁變量中找尋主要矛盾與主導力量並果斷決策。

三是力戒兩種錯誤傾向。要切實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速勝論”,或者希冀通過一兩年、搞一兩次集中攻關而“畢其功於一役”,或者企圖通過下一劑猛藥、一次性集中診療而根絕病灶、解決所有存在的問題﹔一種是“無為論”,即認為實現發展戰略需要長時段、長周期、長過程而採取消極無所作為的姿態。總之,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因循守舊,要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康曉強,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10月2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