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科學編制中長期規劃的重要政治優勢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要行穩致遠、基業長青,必須有長遠的眼光和戰略的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通過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中長期規劃,能夠將發展目標與階段性任務有機結合,以規劃鮮明的前瞻性、戰略性與系統性,為有效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提供強有力的指引與保障。10月20日至23日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作為重要內容。站在“十四五”圓滿收官的歷史節點上,統籌全局、科學謀劃“十五五”良好開局,不僅體現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也彰顯了我們黨治國理政、引領發展的重要政治優勢。
1.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科學編制中長期規劃是我們黨保持戰略定力、掌握歷史主動的制度設計。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我們黨創造性地編制並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此后,從“二五”到“五五”,我們在探索中前進,雖然經歷了曲折,但規劃引領發展的理念始終未變。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五年計劃從指令性計劃轉變為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規劃,其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成為政府履行職能、引導市場行為、配置公共資源的重要依據。“七五”時期,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九五”時期,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十一五”時期,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每一個五年規劃(計劃)猶如航標燈塔,指引著“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編制中長期規劃的制度優勢更加凸顯。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過程,就是全國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攻堅克難的過程。“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如期完成了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十四五”時期,面臨世紀疫情疊加世界經濟衰退,我們繼續書寫發展奇跡,多個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的重大突破。科學編制中長期規劃的制度安排,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著眼長遠、謀劃未來的政治智慧,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
70多年的實踐証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導航儀和施工圖,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保障了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持續貫徹實施,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2.以頂層設計明確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清晰的頂層設計,明確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從“一五”到“十四五”,一個個五年規劃(計劃)如同接力棒,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13個五年規劃(計劃)的引領,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收官的“十四五”,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五年,也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明確了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35年,用3個五年規劃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用3個五年規劃期,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不僅為全社會提供了行動坐標,也為各地區、各部門編制專項規劃、區域規劃提供了依據﹔既強化戰略導向,又預留實踐探索空間,充分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制度自信與治理效能。
頂層設計的關鍵在於科學把握發展階段特征和發展規律。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之相適應,“十四五”規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規劃舉措。當前,正處於前瞻性謀劃“十五五”的關鍵節點,必須准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針對各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對各方面的目標任務,要深入分析論証,確保科學精准、如期實現。要統籌謀劃,抓住關鍵性、決定性因素,把握好節奏和進度,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與整體目標保持取向一致性。同時,頂層設計強調目標體系與政策體系相銜接。通過關鍵指標、重大項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形成“目標—路徑—資源”的閉環管理,提升規劃執行力,確保宏偉藍圖如期變為美好現實。
3.加強總結評估,提高規劃執行力和落實力
堅持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相結合,是確保規劃科學性的根本途徑。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十四五”規劃編制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累計收到超過101.8萬條建言,為規劃編制提供了寶貴的“金點子”。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為編制“十五五”規劃提供了有益參考。這種做法,讓規劃的編制過程成為發揚民主、匯聚民智的過程,成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實踐表明,隻有讓億萬人民成為規劃的“出題者”“閱卷人”,才能真正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基層經驗吸收到規劃中來,使規劃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
加強總結評估,是確保規劃適應性的關鍵環節。世界在變,國情在變,發展的內外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五年規劃周期內,可能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因此,建立健全規劃的總結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至關重要。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組織開展階段評估,全面檢視規劃目標的完成情況和重點任務的推進進度,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根據形勢變化提出調整優化的建議。這種動態調整機制,賦予了規劃必要的彈性和韌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風險挑戰,確保規劃始終符合客觀實際,始終發揮科學指導作用。
提高規劃執行力,是規劃權威性的最終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將規劃的各項舉措落實到位,我們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執行體系。一是將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細化到年度計劃,明確責任主體和完成時限,形成“規劃—計劃—預算—項目”的閉環管理。二是強化政策協同,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在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安排項目時,必須與規劃綱要的要求對標對表,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三是建立完善的監測、督查和考核機制,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常態化跟蹤,將規劃實施成效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對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嚴肅問責。通過這些舉措,確保了規劃的剛性約束力,使宏偉藍圖真正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4.加強黨對編制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的領導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編制和實施好中長期規劃的根本政治保証。9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規劃編制和實施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有效協調各方利益、凝聚磅礡力量。
黨的領導是確保規劃正確政治方向的“定盤星”。中長期規劃不是一般的技術性、業務性文件,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政治性、戰略性文件。規劃編制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些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都必須由黨來掌舵領航。正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我們的規劃才能始終體現人民意志、符合時代潮流、引領發展方向。
規劃編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的通力協作。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就很容易出現政出多門、各自為戰、相互掣肘的現象。黨中央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對規劃綱要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各級黨委(黨組)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把規劃編制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深入研究本地區本領域發展的重大問題,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規劃中得到全面貫徹和體現。這種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是我們能夠編制出高質量規劃並有效實施的制度根基。各級黨組織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真實情況,使規劃更接地氣、更富實效。在前沿實踐、未知領域,大膽探索、敢為人先,尋求有效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時代的考卷常出常新。從“一五”到“十四五”,我們用中長期規劃的如椽巨筆,在中華大地上描繪了黨帶領人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壯麗畫卷。展望“十五五”,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發揮好科學編制中長期規劃這一重要政治優勢,以更加科學的規劃引領發展,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應對挑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作者:徐曉明,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10月22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