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國家宣言》到《聯合國憲章》

——中國對聯合國創建的獨特貢獻

作者:左鳳榮    發布時間:2025-10-24   
分享到 :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80周年,也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建立80周年。中國是最早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中國人民深切感受到國際維護和平機制不健全帶來的傷害。20世紀40年代,中國積極推動戰后建立維護和平的機構,作為四大國之一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並積極參與了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舊金山會議,為創建聯合國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許多主張被寫入《聯合國憲章》,對建立戰后國際秩序作出了獨特貢獻。

領銜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對美國發動戰爭。此時,美國才被迫放棄之前一直保持的中立政策,被迫對日宣戰,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陣營。

太平洋戰爭一爆發,中國政府便呼吁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國應該立即成立正式同盟,並推舉同盟國聯軍總司令﹔要求美英蘇與中國一道對德意日宣戰﹔聯盟各國應相互約定,在太平洋戰爭勝利結束以前,不單獨對日本媾和。

1942年1月1日,由26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在華盛頓發表,中美英蘇四大國領銜簽署,其余國家按字母順序簽署。簽字國贊同《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包括否認因戰爭而導致的國家領土變更,並將在納粹專制宣告結束后重建和平,實現“廣泛永久之普遍安全制度”等﹔同時在宣言中宣布保証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同軸心國及其附從國作戰﹔相互合作,不與敵國單獨締結停戰協定與簽署和約。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創建奠定了基礎。

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是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與國際核心事務,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戰后國際秩序安排出謀劃策,充分體現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和世界大國地位。正如1942年4月28日羅斯福在全國廣播演說中所講:“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和繁榮的適當作用。”

較早倡議並積極推動創建聯合國

早在1939年11月,中國政府就提出在東亞與西歐的戰事結束之后,建立包括世界各國的有效的集體安全組織。1941年8月,英美發表的《大西洋憲章》也包含有建立廣泛而持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內容。

1943年10月,美英蘇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准備就成立戰后國際組織問題發表一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0月30日,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國政府與三國共同簽署了這個宣言,宣言明確宣布“它們承認有必要在盡速可行的日期,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這些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加入為會員國,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該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四大國一致贊成戰后成立一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這也意味著中國承擔起了與美英蘇三國共同參與創建新國際組織的責任。

1944年5月29日,美國宣布將召集四大國就成立國際安全機構進行非正式磋商,中國正式受邀參加相關會議。1944年8月至10月,中美英蘇四國代表在美國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共同擬定新國際組織的憲章草案。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分兩個階段舉行。

8月21日至9月28日,由美英蘇三國代表舉行第一階段會議。中國代表團向三國提交了《我方基本態度與對重要問題之立場》的文件,表達了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建立的世界和平機構不能是國際聯盟的翻版,要堅強有力﹔盡早成立世界和平機構﹔“凡美英蘇在世界和平機構中所參與之事項,我國應以平等地位同樣參與”。此外,中國代表團還提交了《國際機構憲章要點》,供英美兩國在第一階段會議參考。中方提出:“理事會應以莫斯科宣言之四國為常任理事,並應有若干非常任理事”,“非常任理事之數目不得超過七國,應由大會以按照地域分配之原則為基礎而選舉之”,“選舉非常任理事時,應遵守輪流擔任之原則,並應設法規定使非常任理事不致同時全體更換”。鑒於國際聯盟一致同意原則的弊端,中方提出“凡關制裁之施行及有關維持和平之其他重要事件之決議,須獲得出席會員國三分之二之大多數之同意”,且“應包括理事會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等。其中,不少建議被採納,體現在之后成立的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運行機制之中。

9月29日至10月7日,由中美英三國代表舉行第二階段會議。在第二階段會議上,針對英美蘇草案的不足,中方又提出了七條建議,其中有三條建議最終被寫進《聯合國憲章》之中:一是處理國際爭端應注重國際正義和國際公法原則,二是聯合國大會應承擔促進國際法的編纂和發展的任務,三是經濟社會理事會應擴大到促進教育及其他文化合作事業的范圍。

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中美英蘇四國作為發起國向盟國發出邀請,共有50個國家的代表與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制定《聯合國憲章》的會議。中國派出了近百人的代表團,其中,正式代表10人:宋子文(首席)、顧維鈞、王寵惠、魏道明、胡適、吳貽芳、李璜、張君勱、董必武、胡霖。董必武代表中國共產黨出席會議,中國共產黨方面的章漢夫、陳家康作為秘書參加了代表團。

舊金山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所提出的建議案起草《聯合國憲章》。鑒於國際聯盟在侵略發生后不能迅速作出反應,會議一開始中國代表團就提出,國家間如有危害和平的事件發生,安理會應有權採取臨時辦法。這條建議被大會接受,並寫入《聯合國憲章》。中國在舊金山會議上還積極為中小國家代言,發揮了獨特作用。在討論《聯合國憲章》第十二章有關《國際托管制度》的相關規定時,英、法提出的方案是繼續維護舊的委任統治制度,美國提出的方案是要結合托管制度建立戰略地區,並將所有戰略地區都置於安理會控制之下,而多數國家特別是小國代表認為托管領土應向自治和獨立的方向發展。中國代表團支持小國的意見,“中國政府衷心希望把民族獨立包括在聯合國的基本目標之中”,托管制度的目標應是“爭取獨立”,托管領土應“根據各自的特殊狀況和當地人民的意願朝著獨立或者建立自治政府的方向發展”。中國代表的意見遭到英法美等國代表的反對,美國代表曾想用給予中國一個永久性托管理事會席位的方法來換取中國放棄自己的意見,但中方不為所動。正是由於中國的堅持,“托管地以獨立為目標”被寫入了《聯合國憲章》。

1945年6月26日舉行了《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中美英法蘇五大國先簽字,“二戰中參戰時間最長的中國獲得了第一個簽字的殊榮”。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經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其他簽字國過半數批准,正式生效,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性組織,也是戰后國際秩序的核心和基礎。中國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二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中國贏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大國地位。

由上可知,從《聯合國家宣言》到《聯合國憲章》,中國在聯合國的籌備、創建和《聯合國憲章》的制定過程中作出了獨特貢獻。總的來看,中國希望給聯合國以權威,通過集體安全制度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制裁侵略,切實保障弱小國家的權利。中國對聯合國的期望和設想大體得到了實現,發揮出了世界大國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和聯合國成立至今已經過去80年,但世界並不安寧,仍存在著各種戰亂、紛爭。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其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世界各國都應自覺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進而推動世界和平、保障人類永續發展。

來源:《 學習時報 》( 2025年10月24日 第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