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烽火中為民族立言

作者:本報記者 吳娜 李苑    發布時間:2025-10-2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新華書店發祥地舊址 資料圖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

思想領域,“亡國論”與“速勝論”交織彌漫。人們期盼著能有一種正確的思想團結民眾,引領抗戰。

陝北延安,成為全民抗戰的精神燈塔與思想策源地。

1937年4月,在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關懷下,“新華書局”成立,負責我黨理論刊物《解放》及其他重要書刊的出版發行工作。當年10月,“新華書局”易名“新華書店”,其辦公地點就設在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的兩孔天然石窟裡。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論持久戰》長篇演講。演講稿全文約5萬字,120小節,詳細論述了21個問題,明確指出抗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

將這部戰略宏文及時、准確印制成書,成為延安出版人的緊迫任務。

青年排字工萬啟盈和工友們接到任務后,在排版車間日夜奮戰。為防備日寇空襲,他們只能將排好的版框轉移至防空洞內工作。在煤油燈昏暗的光線下,排版員小心翼翼地揀字、排版,校對員一絲不苟地認真核對。毛澤東為單行本親筆題寫了扉頁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兩個月后,封面為淺黃色、豎向題名“論持久戰”、左下方署“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單行本,由延安解放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書籍一問世,立刻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引發強烈反響。很快,《論持久戰》發行到了漢口、重慶、桂林、西安等地,不同版本層出不窮。

《論持久戰》的出版,驅散了人們心頭的迷霧,極大地堅定了全國軍民持久抗戰的必勝信念。萬啟盈后來回憶,親手排印這部著作是他延安歲月中最為自豪的經歷之一。

紅色出版機構立即成為日寇的重點攻擊目標。1938年11月20日,日寇飛機空襲延安,將炸彈投向延安新華書店門市部,爆炸聲接連響起,黑煙滾滾,場面慘烈。據時任延安市市長高朗亭回憶:“書店門前傷亡慘重!”

但是,書店沒有倒下。新華書店搬回原來的那兩個小石窟中,員工們繼續加班加點工作。

1939年9月1日,毛澤東親筆題寫了“新華書店”牌匾。此時的新華書店,已建立起發行、郵購、棧務等完整體系,他們出版的《新民主主義論》《列寧選集》《抗日戰爭叢書》《大眾哲學》等重點書刊,發行至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甘肅、四川、湖北、江蘇、上海等十幾個省市,影響擴展到國統區和各敵后抗日根據地。

艱苦歲月中,紅色出版,始終面臨著一個難題——缺紙。

美國記者海倫·斯諾曾在《續西行漫記》中感嘆:“哪怕一張最普通的紙都是最奢侈的東西。”隨著機關、學校紛紛設立,用紙日趨緊張。最困難時,醫生用樺樹皮開方,學生以樹皮做筆記本、出牆報。干部每人每月僅配給5張紙。

但困難攔不住紅色出版人。中央印刷廠的同志就地取材,嘗試用馬蘭草造紙。這種草紙一面光潔、一面粗澀,印刷效果起初並不好。但他們一遍遍改良工藝,最終成功印出清晰可讀的書頁。

時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的謝覺哉題詞贊道:“馬蘭紙雖粗,印出馬列篇﹔清涼萬佛洞,印刷很安全。”

書印出來了,還要送得出去。黨中央明確指示:“要把運輸文化食糧看得比運輸被服彈藥還重要。”新華書店員工們想盡辦法,力爭以最快速度把最新印出的紅色書刊送往全國。他們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協助下設立中轉站,再以人背驢馱的方式,帶著書刊穿越條條封鎖線。烽火中,他們不僅要跋山涉水,還要時時提防敵人的圍堵,他們是發行員,更是戰士,每次出發,都要做最壞的打算。發行員霍進禮等同志,就是在運送書刊途中遭伏擊犧牲的。

不斷壯大的紅色出版凝聚起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和出版人。

歷史學家范文瀾就是在延安的一孔窯洞裡,撰寫、校對《中國通史簡編》書稿的。窗外敵機轟鳴,他卻對助手笑道:“日本人炸得了我們的紙張,炸不垮我們要為中華民族立言的決心!”這部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山之作,最初僅計劃編寫15萬字,但范文瀾在寫作中深感篇幅不足,兩次托人請示毛澤東擴大篇幅,最終毛澤東揮毫批復:放手去寫,不必受字數限制!

《中國通史簡編》上冊和中冊於1941年、1942年相繼由延安新華書店出版。這是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其出版引起了轟動。毛澤東贊譽“這表明我們中國共產黨對於自己國家幾千年的歷史有了發言權,也拿出了科學的著作了”。

據粗略統計,抗戰期間,延安各類出版機構共出版報刊20余種、書籍400多種,涵蓋馬列經典、領袖著作、黨史、文藝、哲學、宣傳品與通俗讀物等。其中,張仲實譯就的《費爾巴哈論》、柯柏年翻譯的《論戰斗的唯物論底意義》、艾思奇精心翻譯的《列寧關於辯証法的筆記》、何錫麟譯出的《〈資本論〉提綱》、王實味編譯的《價值、價格與利潤》、焦敏之翻譯的《恩格斯軍事論文選集》、周揚編纂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以及戈寶權翻譯的《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等著作,不僅成為當時重要的輿論宣傳武器,亦是我們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成果。

如今,在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延安解放社版馬列著作中,仍可見毛澤東親筆簽名的《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馬恩論藝術》,以及周恩來簽名的《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珍貴版本。

新中國成立后,以新華書店圖書出版機構人員和解放社出版資源為基礎,重建人民出版社,明確其為“國家首要的出版機關”。

…………

抗戰勝利80年后的今天,“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採訪組走進延安清涼山。

延河水靜靜地流著,秋風吹醉了滿山茂密的植被。一面陡立的石壁前,新華書店的原址,巍巍矗立著,成為清涼山上的紅色文化景點。萬佛洞前石階已被歲月磨得光滑,岩壁上鑿痕依舊,仿佛仍回蕩著印刷機的聲響。

中國新華書店協會於今年4月對舊址進行修繕,協會秘書處主任相盼志願為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解。展區內,最早的《論持久戰》單行本、已經泛黃的《大眾哲學》《中國通史簡編》和眾多馬列譯著,仿佛向人們述說著昔日抗日軍民堅定的思想信念和不懈的精神追求。

“當時的延安非常艱苦,但出版人堅信,只要在黨的領導下不懈奮斗,思想就能打破封鎖,真理終會照亮山河。”面對參觀者,相盼的聲音有些激動。

“夕陽照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不覺,夜幕已經降臨,夜空裡傳來抒情的《延安頌》的旋律,來書店參觀的人仍絡繹不絕……

(本報記者 吳娜 李苑)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