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之問 青春作答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綜述
燈光照亮了夜幕下的操場,數千名河海大學師生揮舞著手中的國旗齊聲高唱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歌詞道出一代代年輕人許下的青春諾言——如水赴壑、奔流四方,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這是近日在“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上的一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勉勵青年學生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綻放青春光彩。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思政課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論述以及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5年來,由中央網信辦聯合教育部、人民日報社、共青團中央等部門主辦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因時而進,用創新的表達、交互的方式打造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大思政課品牌,引導廣大青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擔當時代使命、譜寫青春華章。
現代科技重現了一個個穿越時空的青春選擇:在北京大學,學生們喊出李大釗“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的宣言﹔在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的“愛國三問”仍在回響﹔“天上”的榜樣、航天英雄楊利偉出現在身邊﹔“平民英雄”“蘇超”隊員們講述凡人夢想……
從線下到線上,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網絡雲課堂,“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如同青春號角,唱青年之精神,壯青年之意志,立青年之氣魄,激蕩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
什麼是青春最美的模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水滴終將匯入江海,“以青春許家國”始終是不同時代青年相同的選擇。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說:“與國家共進,和時代同行,這,就是青春的模樣。”
品真理的味道 點亮信仰之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天安門廣場上,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這是年輕一代對到本世紀中葉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他們的人生黃金期與這個歷史進程正相吻合。
這一年,“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在初心之地北京大學啟動,在新時代青年心中點亮信仰之光。百年前,李大釗等黨的主要創始人在這裡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一批先進青年追隨真理的光輝,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
李大釗在北大開設的《唯物史觀研究》等課程,可以說是最早的思政課。當時他主持了一場辯論會,持續了兩天,大家激辯的主題,就是“社會主義是否適宜於中國”。
如今,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的課堂延續了這種傳統——學生可以隨時舉手來談自己的觀點。“為什麼會有同學對思政課不感興趣?”在“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上,陳培永談到自己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擁有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是“平視世界”的一代。“如何讓初心再賡續?”陳培永認為,講好思政課應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不能“自己講得興高採烈,下面卻反響平平”。
改革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付出的代價?先富還能帶動后富、實現共富嗎?這些犀利的、帶有質疑性的問題都出現在北大推出的對話類思政課視頻節目“思政熱點面對面”中,在一輪輪的師生對話和問答中,真理越辯越明。陳培永說,要敢於面對“被懟”,“懟,實際上是沒有對上心。思政課教的是人,贏的是心”。
真正讓年輕人走心的,並不是干巴巴的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億萬中國人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故事。此后每一年,“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走進不同省份、多所高校,挖掘思政資源,線下線上持續講深講透講活“大道理”,用心用情讀好社會實踐的“無字之書”。
全國模范教師、閩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東說,自己和學生一起,跟著總書記的足跡,把思政課搬到社會大課堂中。
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廖利意講述了讓自己銘記一生的思政課。那堂課的“教室”在江西瑞金紅軍村的17棵青鬆下。當年的小村隻有43戶人家,卻有17名青少年加入紅軍。臨行前,每人在家門口種下一棵鬆樹。“長征途中,這17名戰士全部犧牲,最小的年僅13歲,最大的也不過20來歲。”廖利意動情地說,80多年過去了,棵棵小樹長為參天大樹。“作為強國一代,我們生逢其時,傳承烈士遺志、賡續紅色血脈,義不容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百年前,當時的青年胸懷遠大理想,毅然選擇了共產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后,當代青年以自信昂揚的姿態接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棒,讓青春有了持續向上的不竭動力。
“在分享偉大祖國迅猛發展給每個人帶來的驕傲和自豪的時候,我們應該為祖國做點什麼?”楊利偉向大學生們發問。這位中國“飛天第一人”邀請年輕人和他一同追逐星辰大海,他說:“望向下一個百年,會有更多的青年跟我們一起仰望星空,逐夢問天。”
以創新的表達激發愛國之情
5年來,“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在青年學生心中留下許多或震撼、或淚目的“名場面”。
2024年,南開大學,AI技術讓南開大學創始校長張伯苓跨越百年,“現身”校園,向南開學子問好,與現任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隔空“對話”。陳雨露向老校長報告:“重溫重答您提出的‘愛國三問’,已成為南開每年開學典禮的傳統。”“張伯苓”連連點頭。
陳雨露再次發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在場4000多名學生齊聲回答:“是!”“愛!”“願意!”
這一幕讓張伯苓的孫子張元龍感慨不已。他回憶,張伯苓多次囑咐晚輩,只要國家需要,一切都可以奉獻出來,包括生命。張元龍說:“我們會把這種愛國情懷繼續傳承下去。”
重溫“愛國三問”,讓大思政課現場掌聲經久不息。受到鼓舞的除了在場師生,還有在巴黎奧運會奪得多枚游泳項目金牌的潘展樂。他說,自己也被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奧運三問”激勵著。1908年,張伯苓提出“奧運三問”——中國何時能派人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在奧運會上奪得冠軍?中國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如今,潘展樂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
比起1932年中國隻派出一名選手劉長春參加奧運會,“今天我們自信滿滿,可以平視這個世界,和世界最優秀的選手同場競技並拔得頭籌。”潘展樂說,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中國精神,是青年一代的共同使命。
當晚,南開的夜空“群星”閃耀,一顆顆帶有獨特編號的“小行星”在大屏幕上閃過:“郭永懷星”“錢學森星”“錢三強星”……南開大學合唱團唱響《夜空中最亮的星》。
“同學們,你們是見証歷史和創造歷史的一代。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大任,落在你們身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南開大學講席教授逄錦聚對學生們說:“我們的校友周恩來、郭永懷,為了國家、人民鞠躬盡瘁,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今天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好好工作?”
2025年“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現場,用AI技術“請”來了中國歷史上四大“治水頂流”——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專治黃河各種“不服”的王景、水利天文“斜杠大神”郭守敬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這四大水利圈“頂流”,一出場就抓住了人們的心。
四位“古人”很是風趣,他們先是去給河海大學圖書館的標志性旋轉樓梯點贊,驚呼“小紅書推的最美樓梯實錘了”﹔隨后,他們戴上VR眼鏡,感受現代大壩既能防洪又能發電的多功能魅力﹔得知我國已修建起9.5萬多座水庫大壩時,還忍不住感嘆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
短短幾分鐘的穿越短劇,道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治水歷程以及新時代中國水利事業取得的卓越成就。現場觀眾和在線網友紛紛點贊:“創意太有趣!滿滿都是知識點!”
今年建校110年的河海大學是中國水利工程領域的“黃埔軍校”,全國水利系統超三分之一的總工程師畢業於此。五位參與“大國重器”建設的校友來了現場,他們的名字遠不如他們參與的工程那麼為人熟知:南水北調工程、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他們把青春獻給江河,用畢生心血打造出一個個令世人震驚的水利奇跡,自己卻已兩鬢斑白。
屏幕上,AI技術還原了他們年輕時的模樣,讓每個人與年輕的自己“跨時空擁抱”。面對台下的年輕學子,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說:“選擇水利,治水興邦,終生無悔。”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張金良說:“假如許我再少年,挑燈夜讀不偷閑!”
講好思政課,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近年來,“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主動入群進圈,突出創意策劃、創新表達,以新銳技術賦能網絡傳播,善用各類社交媒體,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陳出新,融入青年之中,激發青年行動,不斷增強“互聯網+思政”的影響力、親和力、滲透力,在潛移默化中引導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用榜樣的力量傳承報國之志
今年夏天,蘇超成為全網最火IP,綠茵場上的戰火也燃進“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現場。球員們跑上舞台,歡呼吶喊聲震耳欲聾。身著球衣的球員們身份各異,有大學生、職員、高中生,還有空調維修師……他們在台上一邊玩梗,一邊放出“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的狠話,台下觀眾和線上網友互動接梗,不亦樂乎。不服輸的口號,體現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有網友評論:“普通人追夢的身影真動人,熱愛讓青春閃閃發光。”
到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去,用青年喜歡的身邊榜樣引領人、感染人、帶動人,是近年來“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品牌一直努力的方向——讓榜樣的力量可觸可及、可感可知。
這裡不僅有名家大師,還有更多各行各業平凡的青年模范、青春榜樣。2023年,在杭州打拼的外賣小哥彭清林被請到四川大學的活動現場,那年他跳水救人的視頻傳遍了社交媒體。當時他正在送跑腿訂單,路過橋上看到有人在江中掙扎,當時很多人圍觀,他往下一看心裡發慌,“真的太高了”,可是“我還是跳了下去”。這位質朴的外賣小哥對大學生們說:“想要做好事不要光說,想到了就要去做。”
兩名95后青年創作的網絡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講述了一盞從大英博物館“出逃”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一名可愛的女孩尋找歸家之路的故事。年輕的編劇“夏天妹妹”說,感謝短視頻帶來的無限可能,讓自己做的內容被看見和喜愛,“希望大家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裡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隊長黎海超注意到,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成為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生力量。“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居然能夠將不同的青銅構件焊接到一起,這實在是令人驚嘆。”作為堅守三星堆的川大考古人,黎海超感受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來源於深厚的歷史文化。
“如果你問我,中國怎麼樣?我會說,中國是個好地方,因為總能讓我見証奇跡。”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來中國近40年,見証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追夢歷程。1994年,他背著相機,帶著家人,開著面包車環游了大半個中國,歷時3個多月,行程4萬多公裡。2019年夏天,潘維廉帶領廈大師生重走當年路,這一次,四通八達的高鐵網讓他們隻用了32天就走完了全程。
為了講好千千萬萬平凡人的故事,天津師范大學思政教師王雪超在課堂上設置了一個特別環節“時事點評”,他希望從平凡人的故事中,讓年輕學子認識自己、認識國家,找到人生方向。“個人的奮斗能與國家民族的發展進程產生共鳴,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啊!”他常這樣對學生說。
許多經典瞬間正通過話劇、短視頻、短劇等全新方式重新呈現給當代青年,各地也在持續開展系列活動,不斷發掘和匯聚在不同領域奮斗的青年榜樣。為了讓“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品牌持續產生影響力,中青報·中青網、人民網推出“大思政課”雲平台,聚焦青年關注,推動思政課堂走進網絡,實現網絡思政聯通實踐,全方位、立體化、精准式觸達青年,引導廣大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仍需年輕一代接續奮斗。對新時代青年而言,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人人是創新之人。
時至今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學生彭明宇心中仍時常浮現出兩位校長“同框”發出“愛國三問”的震撼情景。去年,他從課堂走向田野,報名到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駐村鍛煉﹔今年,他又申請加入研究生支教團,立志到祖國西部邊陲去貢獻一點力量。他說,“知中國,服務中國”的精神始終指引著自己。“把青春的答案書寫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不負時代,不負家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