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對今日兩岸發展的啟示

作者:丘智賢    發布時間:2025-10-2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西安事變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校的操場上,師生們常常不自覺地唱起《犧牲已到最后關頭》這首當年新曲,其中不乏“九一八事變”后流亡南下的東北同學,他們想著,何日能夠打回故土?“中國的人民一齊起來救中國,所有的黨派快快聯合來奮斗!”不知不覺,操場上的歌聲更加響亮。

東北淪喪,華北岌岌,甚至長江腹心之地,日本的軍艦也隨時耀武揚威,准備卸下炮衣。無論對南京國民政府,或者延安共產黨人,滅種亡國,就是擺在眼前的危機。《犧牲已到最后關頭》中的呼吁,也是當時民眾的普遍心聲。對於國共而言,團結共御外侮,是無法回避的使命。

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中共中央迭電表達抗戰決心。當時,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共赴國難宣言,紅軍改編入國民革命軍,參加第二戰區、第三戰區抗戰,延安成為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

在北方戰場,國共保衛山西,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大捷。各界愛國文化人士共同宣傳抗戰,運用歌曲、報紙、戲劇、電影,動員民眾力量,鼓勵青年救亡,“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抗戰的一天來到了!”七七抗戰一周年之際,周恩來、陳誠、郭沫若等在武漢中山公園同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奠基,觀者無不動容。

抗戰未久,日寇攻佔我主要城市平津寧滬,封鎖我沿海交通線,前線傷亡慘重。在危急當下,國共兩黨及其他黨派、社會賢達透過團結合作,提出政策建言,堅持抗戰到底。無論日軍戰術上取得了何種進展,中國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國共的堅定合作,更體現在汪精衛叛國之時。中國國民黨迅速決議,永遠開除汪黨籍並褫奪職務,中共《新華日報》隨即以《汪精衛叛國》為題,痛斥汪逆呼應日本近衛聲明,造成日本殖民中國的行徑,指出抗戰已經大大鍛煉了我們民族,個別叛賊,無損於抗戰營壘之毫發。抗戰期間,在全國設立的十八處八路軍辦事處、五十余處新四軍辦事處,以及先后在武漢、重慶發行的《新華日報》,均體現出抗戰當中國共合作的歷程。

1940年,汪偽政權成立於南京,納粹德國席卷西歐,日本意欲全力壓迫中國屈服,抗戰再度陷入低谷。五月間棗宜會戰,陸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寸土不讓,壯烈殉國,日軍大肆轟炸重慶﹔八月間,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大舉破壞敵交通線,打擊其據點,以支持全面戰局。當年七月七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張自忠,追晉陸軍上將,延安各界也於八月十五日,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追悼張自忠等抗戰將領,毛澤東親挽“盡忠報國”,正如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社論《悼張自忠將軍》所言,抗戰正處在空前的投降危險與嚴重困難局面,全國同胞需要堅持抗戰以慰忠魂。國共對張自忠將軍的哀悼紀念,也正反映出在危局中相互鼓勵、互為支持的一面。

為進一步培養游擊干部,國共合作舉辦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由湯恩伯任教育長、葉劍英任副教育長,中共游擊戰的實踐經驗對於入訓的三千名干部啟發甚大。抗戰期間遍及全國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校、分校,以及中共創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與各分校,也承繼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黃埔軍校軍事與政治並重的訓練方式。1941年上高會戰中,江西上高縣長、中共黨員黃賢度率領3萬民眾支援前線,不惜犧牲生命搶救傷員、配合側擊,締造了上高會戰勝利戰果。多年后,國共合作的情感與碩果,仍深刻印在親歷者的心目中。

抗戰勝利前夕,聯合國憲章締結,中國因抗戰貢獻,世所同欽,代表顧維鈞、董必武在這份象征人類正義與進步的文件上署名,留下歷史見証。1945年8月15日,從重慶到延安,所有的中國人歡欣鼓舞,期待著迎接和平。當年10月18日,陸軍第七十軍登陸台灣,執行軍事接收任務,台灣民眾與青年萬余人,在台北車站內外,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相迎。一星期后,台灣正式光復,重歸中國版圖。台灣光復后,田漢、歐陽予倩等文藝界人士紛紛抵台進行文化交流,台灣青年擺脫了日據時代的桎梏,重新了解中華文化與當代中國文藝的發展,抗戰勝利為他們打開了新的天地。

歷史繼續前行,兩岸雖然對峙,但始終是一脈相連。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同時宣布停止炮擊金門。面對祖國大陸的善意與誠意,蔣經國先生決定停止外島軍事行動,兩岸未經談判,卻是不談之談,藉由實際行為,體會彼此善意。當初遍地設防的金門、廈門,今日早已成為一日生活圈,若隻抱敵意,毫無善意,兩岸怎能提出創造性的“九二共識”並開展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實質交流?這樣的歷史經驗,值得后人省思。

當犧牲已到最后關頭,隻有凝聚各界,才能打出一條民族的出路。抗戰當中,國共合作的經驗,說明團結就是力量。今日國際再度面臨重大變局考驗,兩岸關系也在危疑中,兩岸中國人隻有再次團結,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才能不愧於抗戰先烈之犧牲。孫中山先生平日時常題寫的禮運大同篇章,那一個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社會,是抗戰先烈以生命所追求,更可為今日兩岸共同努力,造福同胞、和合世界的理想所系。

(作者:丘智賢,系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后代聯誼會會長)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