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二戰歷史研究 推進和平發展事業

作者:高翔    發布時間:2025-10-28   
分享到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回望80年前這場關乎人類前途命運、決定世界歷史走向的大決戰,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中國人民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開辟並長期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成為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中流砥柱。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形勢多麼險惡,誓死不當亡國奴的中國人民,義無反顧將自身命運同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緊密連為一體,勇擔大義、篤行大道,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中國不僅以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在烽火未熄之時便以大國擔當積極投身於國際新秩序的構建,始終堅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始終矢志於守護世界和平與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崇高事業。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不僅鐫刻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壯麗史詩,更凝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捍衛正義、守望和平、共護文明的永恆記憶與寶貴財富。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南方加快崛起,以人工智能為重要驅動力量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既創造空前機遇,也帶來全新挑戰,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向未來,中國將持續從這場偉大勝利中汲取維護正義、促進合作的深刻智慧,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守護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與和平秩序,攜手開創人類社會更加美好、持久和平的未來。

一、銘史增信,深刻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生死較量。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卷入,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1億人,其中中國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世界各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中國最早揭露法西斯主義侵略本質,率先舉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義大旗。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中國共產黨以鮮明抗戰主張凝聚共識、指明方向,團結帶領東北愛國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不畏強敵、鐵骨錚錚,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開辟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1年9月20日,即九一八事變后第三天,中共中央發表宣言,響亮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徹底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本質和法西斯主義的非正義性與反人類性。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在當時國際社會對法西斯主義的擴張性、殘酷性和野蠻性普遍認識不足,一些大國仍存和平幻想的情勢下,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起武裝反抗的旗幟,制定正確戰略策略,深入群眾,動員各界,推動國內團結,促成聯合抗戰,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在自身國力孱弱、工業基礎薄弱的極端困境下,全體中華兒女堅決站在人類進步和正義事業一邊,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斗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東方長城,以不屈意志向世界表明:正義的信念不可動搖、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

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抗擊侵略凝聚全球正義力量。作為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中國共產黨不僅致力於推動建立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以寬廣的戰略視野,大力倡導建立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積極聲援和支持世界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在日本侵佔中國東北,華北危機加深的民族存亡關頭,1935年8月1日,在長征途中的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首次提出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隨著日軍不斷南進,中國共產黨又提出建立抗日國際統一戰線的倡議。1938年2月,毛澤東同志提出建立“三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即“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日本人民的統一戰線”﹔同年3月,毛澤東再次指出:現在“世界上有三個統一戰線——國際的、中國的以及日本國內的”。1941年6月23日,即蘇德戰爭爆發第二天,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關於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中指出:“目前共產黨人在全世界的任務是動員各國人民組織國際統一戰線,為著反對法西斯而斗爭”。正是在中國的積極倡導和不懈努力下,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把蘇、美、英等所有與法西斯國家對壘作戰的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強大的國際反法西斯陣線,大大增強了國際反法西斯力量。

中國開辟並支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徹底粉碎法西斯國家全球擴張圖謀。1937年,日本侵略者挑起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由此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38年的台兒庄大捷殲滅日軍1萬余人,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士氣,1940年的百團大戰,不僅摧毀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更以“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精神,為中國抗日戰爭注入了必勝信念。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主力和海空軍部分兵力,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根本上決定了東方戰場戰局的走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擔負起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后方基地的重任,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例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與盟軍並肩抗擊日軍,通過駝峰航線、滇緬公路為抗戰與盟軍行動提供戰略物資補給﹔又如,中國志願者跨越重洋,投身國際縱隊,支援歐洲戰場,同來自50多個國家的志士並肩作戰,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國際主義精神。中國軍民的斗爭鼓舞了被壓迫、被侵略民族奪取戰爭勝利的信心和勇氣,讓日本軍國主義和德意法西斯戰略配合的圖謀無法得逞,為亞洲其他國家驅逐日本侵略者提供寶貴支持,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

二、以史為鑒,堅定維護戰后國際秩序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勝國,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戰后,中國從戰時浴血奮戰的東方主戰場,轉而成為戰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推動者和建設者,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為促進全球和平穩定和共同繁榮,建設更加美好的人類未來,持續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特別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回答了“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長治久安、持續繁榮指明了方向,繪制了藍圖。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四大倡議各有側重、並行不悖,從不同維度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為人類發展進步提供更強推動力。

中國在戰后國際秩序中發揮了奠基作用。中國深度參與開羅會議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在1943年開羅會議上,中美英共同決定戰后日本必須歸還台灣、澎湖列島等被竊取的中國領土,推動了亞太戰后秩序的形成,彰顯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在1945年波茨坦會議上,中美英共同對日發出最后通牒,明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法律與道義基礎。在1945年舊金山會議上,中國率先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成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多家外國媒體報道稱:“中國代表用兩千年前的書寫工具,為現代國際秩序奠基”,“這是戰火中文明傳統的優雅延續”。中國始終堅守聯合國初心使命,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持續推動聯合國在新形勢下重振權威和活力,成為各國加強對話合作、協調共同行動、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平台。當前,面對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主張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向世界進一步發出繼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書寫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和平和睦和諧相處璀璨篇章的真摯呼吁,倡議核心理念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是對聯合國和多邊主義投下的“信任票”,為破解全球治理難題、推動構建全球治理新格局注入文明力量、展現中國擔當。

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擔當了重要責任。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二戰結束后,中國秉持《聯合國憲章》精神,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五項原則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為國際關系和國際法治樹立歷史標杆,並被載入眾多重要國際文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遵循。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忠實履行維護國際和平的庄嚴承諾,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行動出兵國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國積極推動通過政治對話解決國際爭端,在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中多次發揮調停作用,在阿富汗重建問題上主持多邊對話,在中東多次推動巴以雙方重返談判。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供了中國方案,為世界持續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中國在推動全球發展中作出了積極貢獻。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依靠自身努力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不僅是中國人權事業的巨大成就,更極大地消解了因貧困所導致的沖突與動蕩風險,為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新的合作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例如,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有效改善了巴基斯坦電力和交通條件,東非的蒙內鐵路和亞吉鐵路顯著提升了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希合作下成為地中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為希臘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始終將自身發展置於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積極同各國分享經驗、提供助力,推動國際社會走共同發展之路,為人類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凝聚國際共識、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助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提升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同時,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短短幾年內批准融資項目超過百個,覆蓋能源、交通、城市建設等領域﹔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在新冠疫情期間為成員國提供應急貸款,展現了新興多邊金融機構的獨特價值。通過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資金支持,分享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中國為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選擇和重要動力引擎。

三、深化抗戰史、二戰史研究,努力為人類和平事業貢獻哲學社會科學力量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常常要面臨來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在這些重大挑戰交匯的關節點上,人類社會存在多種可能的走向。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單邊主義、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團結還是分裂、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十字路口。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銘記歷史、洞察現實、預見未來。廣大國際學術界同仁應當承擔起自己應盡的使命,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一,守護正義,共同闡釋正確二戰史觀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守護共同歷史記憶,就是守護歷史正義。國際學術界應當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共同堅守正確二戰史觀,抵制任何歪曲歷史真相、否定勝利成果、抹黑反法西斯國家歷史功績的圖謀。長期以來,東方戰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國際敘事中未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展現,甚至一度被低估和忽視。去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統籌全國史學研究力量,組織編寫了《新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這是新時代以來首本系統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二戰史研究學術力作,致力於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持正確二戰史觀,全面展現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構筑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價值的抗戰史、二戰史話語敘事體系。前不久,在美國紐約和希臘雅典,舉行了該書英文版的發布活動,產生了良好國際反響。我們期待同國際學術界一道,正本清源,以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積極開展跨區域、跨學科、跨文化合作研究,共同挖掘未被充分闡釋的史料,持續深化二戰史研究,以更具全球視野和歷史深度的方式,共同勾勒更全面、更客觀的二戰全景圖像。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背景的學者之間應當開展坦誠深入的對話與交流,通過嚴謹的考証、理性的辨析,消除歷史認知上的誤區,共同推動樹立客觀公正的二戰史觀,為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筑牢思想根基。要高度警惕並旗幟鮮明地批駁任何試圖為法西斯主義開脫或翻案的錯誤言行,堅決反對任何企圖開歷史倒車的行徑。

第二,攜手前行,共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深刻昭示: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絕非人類共存之道﹔和平而非戰爭,合作而非對抗,團結而非分裂,才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永恆主題。大小國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既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聯合國憲章首要原則。隻有各國努力遵循以國際法為基礎、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石的多邊主義機制,人類社會才能有效解決緊迫的全球性問題,維護全球公共利益。無論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世界人民對和平與發展的願景不會改變,合作共贏的歷史前進趨勢不會逆轉。國際學術界應當深入研究和廣泛傳播《聯合國憲章》精神,強調其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全球合作中的核心作用。應當大力弘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偉大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為探索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國際安全新范式貢獻智慧。

第三,凝聚力量,共同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學理支撐

應對當前的全球性挑戰,根本出路在於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這一重大創新理念,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和合精神與“天下為公”“和衷共濟”的博大胸懷,為世界和平與繁榮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們呼吁國際學術界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共同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展開深入探討,積極推動跨文明對話與交流,通過對不同文明發展理念、價值觀念和治理智慧的比較研究,增進相互理解與認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和軟實力建設貢獻學術洞見,構筑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文化橋梁。同時,積極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學術領軍人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持久的智力活水和創新活力。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期待中國與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精誠合作、砥礪切磋,不斷深化二戰史和抗戰史研究,共同為捍衛人類和平事業,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凝聚共識,貢獻力量。

本文作者:高翔(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本文即將發表於《中共黨史研究》2025年第5期,注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