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理論文章寫活寫美

作者:李忠杰    發布時間:2025-11-03   
分享到 :

媒體的價值取向如何,對文風影響巨大。倡導好的文風,會吸引好的文章。總是板著面孔說教,文風就不會好到哪裡。活、美二字,至少在非文藝作品特別是理論文章中很難涌現。理論文章改進文風,就要直接在文章的活和美上下更大的功夫。那麼,在理論文章中,運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使文風更加鮮活、優美呢?根據我的經驗和體會,主要可以從以下9個方面努力。

第一,主題和布局。首先確定文章的主題,選擇比較有意義、具有前沿性、創新性的問題,圍繞主題,發揮美學想象力,擬出鮮活的題目,並構思合理的布局。這是寫好文章的第一步。主題沒有多大意義,寫出來也難有多大分量。即使命題作文或工作任務,也要考慮如何有深度、有新意,考慮這樣的主題有沒有必要寫活、寫美。如果需要,就要從整體上考慮採用什麼樣的框架、什麼樣的寫法,以達到活和美的要求。與此相應,構思一個恰當的題目,既准確反映主題,又有鮮活的美感。題目好不好,效果會有很大差別。

第二,聯系和轉化。即把抽象的理論與形象的事物聯系起來,從整體上把原本枯燥的邏輯推理轉化為形象化的行為和意境。例如,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將中國革命比作萬裡長征。在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我借用毛澤東的比喻,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比作萬裡長征。我特別強調,這樣的萬裡長征取得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成就,但還沒有結束。萬裡長征仍然“在路上”。這樣一種聯系和轉化,把很多復雜的理論和歷史事實,都濃縮在具象的事物裡面了。本來非常玄奧的理論問題,變得非常容易理解。既好懂,又好記,比單純說大道理的效果好得多。

第三,溯源和故事。善於用講故事的方式,揭示理論觀點、方針政策的來龍去脈,使讀者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中國共產黨黨章,所有黨員和有關群眾都要學習。黨的十九大剛開完不久,我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了《黨章內外的故事》一書,黨的二十大后又作了修訂,同時還另出了一本《領讀黨章》。主要的內容和寫作方式,就是挖掘、回溯、介紹中國共產黨的黨章是怎樣一步步修改、變化和調整的。這種寫法,將本來似乎很枯燥的黨章條文,轉化成具有一定形象性的故事和知識,某種程度上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聯系了起來。不僅增加了讀者的興趣,而且加深了人們對黨章的認識和理解。另外,鮮活故事往往比理論更能打動人心。

第四,擬人和擬物。採用擬人或擬物的修辭方式,將一些重大的理論觀點或歷史事件活化、物化,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擬人是把理論、政治、思想人格化,賦予它們人的特點和規律。如2001年建黨80周年時,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八十華誕正壯年》一文,借用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的比喻,走過28年的中國共產黨,“已經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幾歲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個大人了”,說明到了80歲的中國共產黨,既不是青年,但也沒到老年。若准確界定,應該算是壯年。此后,我又多次用這種擬人化的方式來慶祝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至於擬物,既形象,又貼切,效果也很好。

第五,文字和修辭。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式,增加語言文字的美感或氣勢,增強理論文章的可讀性、感染力、鼓舞力。上述擬人和擬物也是修辭,我為了突出一下,故單獨列為一條。理論文章盡管不是文學作品,但如果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毛澤東在1934年1月27日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用比喻的方式說明:“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過河需要橋船的形象化說明,迄今都是一個經典性的比喻。

第六,用典和舉例。用偉人名人或古今中外的典故,用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事例,來說明某種理論觀點和政策舉措,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這是寫文章常用的方式。毛澤東是用典的大師。1945年,毛澤東在七大預備會議上作《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的報告,說到不要怕天塌下來時,毛澤東說:“從古以來,天都沒塌下來過。以前有一個杞國,有人怕天掉下來,天天憂愁,謂之‘杞人憂天’。到現在幾千年了,二十四史都沒說天掉下來過。就是掉下來,我們同志當中也有幾個很高的可以撐住,不要緊。”

第七,人稱和敘事。適當地引入自我,用第一人稱談點故事、經歷和感受,使理論的宣傳和灌輸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文章用什麼人稱,是很有意思、也很有講究的一件事。在中共三大上,陳獨秀在主旨報告中,肯定了一年來黨中央工作的成績,也毫不避諱地說明了存在的問題。特別有意思的是,報告還指名道姓地批評了中央領導人,說:“陳獨秀由於對時局的看法不清楚,再加上他很容易激動,犯了很多錯誤。”這是陳獨秀自己用第三人稱的方法批評自己。毛澤東即使在黨代會上講話,有時也用第一人稱。理論文章裡適當出現“我”的表述和事項,有時能為文章增色,使文章更活,更貼近讀者。

第八,口語和地氣。適當地在某些文章中用口語說話。盡力將文件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用語,使文章更接地氣、更像與讀者聊天。鄧小平講話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口語化、短句子,即使正式的報告,也很精粹。比如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麼過?”“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善用口語,是把文章寫活、寫美的方式之一。不可能什麼文章都用口語,但直接面對普通群眾的大眾化文章,不妨多用口語說說話。

第九,明快和節奏。盡量使文字簡潔,多用短句,少用疊床架屋、晦澀難懂的長句,最好有一定的韻律,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甚至可以朗誦。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講,是從簡單到復雜。但寫文章,就要從復雜到簡單,用最易懂的語言講清楚深奧的道理,准確、凝練。在此基礎上,還要善於用短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專門批評:“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並不很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毛主席不開長會,文章短而精,講話也很精練。周總理四屆人大的報告,毛主席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務。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嗎?”

怎樣把文章寫活、寫美?還有很多要求,以上只是根據自己的體會和經驗概括了9個方面。中國會寫好文章的人很多,體制內的筆杆子也很多,他們都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值得我們研究,也值得我學習。改進文風有很長的路要走,讓我們且寫且進步吧!

(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