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趙建軍

2025年11月03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創新、實踐探索、制度建設等諸多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效和先進經驗,形成並豐富完善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深刻闡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根本原則、核心要義及方法路徑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深刻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意義和方法論價值,對於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間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我們可以從這些重要著作中,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深化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人與自然、生產與生態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和把握。

從世界觀維度深化和升華了對自然的認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創新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批判性改造西方生態思潮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學說,從世界觀維度深化和升華了對自然的認知,徹底變革了人類在自然面前作為征服者、破壞者和控制者的形象,為深化對自然的認知理解提供了世界觀基礎,形成了引領世界、具有中國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以胸懷天下的眼光和格局重新詮釋了自然對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自然是人類存續的基礎,是文明發展的根基,自然環境的狀況直接影響人類文明的存亡興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總結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驗教訓,科學揭示了良好自然生態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科學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深刻闡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自然決定因素,從人類文明興衰的歷史眼光和胸懷天下的世界眼光出發,拓展和深化了對自然世界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理解。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詮釋了自然界對人類文明存續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來源和生產資料來源。作為自然世界的“后來者”和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生產生活必須以自然環境為載體,人類的實踐活動始終難以脫離自然規律的制約,自然的給予物支撐著人類文明的延續和演進。即使是最先進的文明文化,也離不開適宜於它的自然環境。可以說,生態環境直接關系人類的繁衍生息。歷史上,創造出燦爛成果的人類文明大多發源於自然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然而,伴隨人類對自然無節制地開發利用,許多文明都因自然生態環境惡化而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總結了生態環境變化與文明興衰演替的辯証關系,作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科學論斷,深刻詮釋了自然對人類文明存續的重要作用。自然界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前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強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集中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觀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胸懷天下的宏闊視野,彰顯了攜手共建人類共同家園的世界理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時代背景下,生態環境問題日漸成為威脅人類文明存續的重要因素,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場合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於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性,比如,《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努力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保護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園”,強調“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並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作出一系列關於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論述。在《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二〇三〇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文明存續的重要意義。這一重要思想站在為子孫后代和人類命運負責的高度,立足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宏闊視野,擘畫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宏偉藍圖和實踐路徑,體現了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遠思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世界觀,為我們深入理解自然界發展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認識自然對人類文明存續的重要意義,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價值指引和根本遵循。

從世界觀維度重塑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認知,形成闡釋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基礎與思想范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系統性論述,不僅從世界觀上重塑了對“自然—人”復雜系統的整體認知,更為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和思想范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觀意義集中體現為傳承創新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從理論維度上實現了新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性和解。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科學論証了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以實踐為基礎,一方面,強調自然界對於人類的先在性、客觀性,人類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違背自然規律,就要受到自然無情的報復﹔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在自然面前並不是完全被動的,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其中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創造性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一系列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標識性概念、原創性概念,賦予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新的理論意蘊和時代內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觀意義集中表現為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賦予其鮮活的理論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和發展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強調:“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重要思想從我國古代自然觀中找尋智慧,科學借鑒“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發展觀,強調:“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為正確認識和處理生產與生態、發展與保護等關系提供了科學認識論指導,引領和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一重要思想科學吸收“順天應時、建章立制”的制度觀,從中國古代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度中汲取經驗,明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等。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了深遠歷史眼光和深厚文化積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觀意義集中表現為批判借鑒了西方生態思潮中的世界觀理論,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與自然關系新范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超越了西方傳統生態理論思潮中“人類中心”和“生態中心”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明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同時,在深刻總結西方現代化發展路徑和慘痛教訓的基礎上,深刻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式,強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為有效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科學世界觀指引,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引領和推動人類生態文明范式轉型,深化和升華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解。

為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方法論指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明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理論指引和根本遵循,更為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指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時代價值。

堅持統籌生態文明建設多元要素的辯証思維。在《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証統一的關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運用辯証的普遍聯系方法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的整體發展中進行考量,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是辯証統一、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此基礎上,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事關根本性、戰略性與全局性等重大問題作出頂層設計、科學謀劃與系統考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事關根本、全局和長遠的復雜工程,隻有立足根本、放眼全局、長遠謀劃,堅持和運用辯証思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才能處理好多元要素的關系,以歷史耐心和恆心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以底線思維保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底線思維,主要表現為著眼最壞處准備,在行動上積極主動,爭取實現最好的結果。在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堅持底線思維就要清醒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以從容不迫的定力、勇氣和信心面對各種困難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底線思維作為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重要思維方法,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要求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堅守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中指出:“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文明興衰、人類存亡,與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息息相關,必須牢牢守住這一事關興衰存亡的底線紅線不逾越、不突破。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一遇到困難,有人就可能萌生生態環境保護緩一緩、鬆一鬆的想法,甚至想著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碰紅線、踩底線、開倒車。諸如此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也是行不通的。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革我國環保管理體制》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採取一些硬措施”。這深刻指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做到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越雷池一步,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底線思維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生態治理系統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中指出:“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這深刻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隻有統籌生態系統各類要素,加強協同治理才能取得實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系統思維,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方法論特征之一,突出體現了用整體、聯系、動態、發展的眼光思考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關聯,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認識和把握多種自然要素及不同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征、基本功能及演變規律,在實踐中做到統籌兼顧、系統治理,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堅持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在解決在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治理中一度存在的九龍治水、各管一處、權責不明、相互掣肘等問題,化解生態系統整體性和行政單元分割性之間的矛盾,從而更加有力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目標、途徑和原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蘊含其中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重大理論創新性和實踐引領性,指引和推動我們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理解和把握。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所堅持的特色道路、蘊含的中國智慧、提出的中國方案和貢獻的中國力量,為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應對生態風險挑戰、加強協同治理、共建美麗家園提供了借鑒。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的出版發行為契機,深入學習、領會、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寬廣視野和天下情懷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匯聚強大合力。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