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記者的壯舉 一段感天動地的故事
長征路上的“半條被子”還有后續

1984年11月7日徐解秀向記者和群眾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 羅開富攝

徐解秀給女紅軍搓頭發用過的茶油罐。

經濟日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
《中國共產黨簡史》第64頁,關於長征,有這樣一個細節:紅軍行進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隻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這段感人肺腑的長征往事在塵封50多年之后,被經濟日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於1984年重走長征路時挖掘並披露了出來。近日,記者見証了一次難得的重逢,羅開富和徐解秀老人之孫朱分永在北京相見,朱分永還捐出了90多年前三位女紅軍用過的珍貴物品。
一把剪刀
剪開了被子卻剪不斷深情
“這個茶油罐是當年徐解秀老人給紅軍女戰士搓頭發用的。送別的時候,她看到女孩子們頭發亂了,就用這罐子裡的頭油給她們梳理整齊……”年逾八旬的羅開富捧起這個古舊斑駁的茶油罐,聲音有些顫抖。90多年前的老物件引出一段不平凡的記憶。
1984年11月7日,沿著紅軍長征原路徒步採訪的羅開富行至湖南汝城縣沙洲村,遇到徐解秀婆婆,第一次聽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
羅開富當年的報道僅幾百字,五六歲起就聽奶奶講述這段故事的朱分永披露了更多的動人細節。
1934年11月,深秋的沙洲村寒意逼人。國民黨反動派散布謠言,稱即將到來的紅軍是“共匪”,全村人家幾乎全部逃往深山躲避。徐解秀周歲的兒子正發著高燒,她只能與丈夫躲在家中,閂緊大門。
紅軍隊伍進村后,預期的搶砸並未發生。徐解秀從門縫中窺見,戰士們在冷雨中蜷縮在屋檐下,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這份異乎尋常的規矩,讓徐解秀鼓起勇氣拉開門閂,一位紅軍干部立刻親切地安慰道:“大嫂不要怕,我們不是土匪,我們是共產黨的部隊,是紅軍……”
溫暖的話語瞬間消融了恐懼。她請紅軍進屋,燒熱水、熬姜湯,用最朴素的善意接待了這群陌生的戰士。紅軍戰士們則主動幫助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劈柴挑水。
夜幕降臨,紅軍領導提出三位女戰士希望能借住在徐家。為了讓女紅軍睡得安穩,徐解秀讓丈夫拆開木床,用門板、長凳和稻草加寬了床鋪。那個寒冷的夜晚,徐解秀、她生病的孩子以及三位女紅軍,就擠在這張臨時搭建的床鋪上。徐解秀家中隻有一條破爛不堪的棉絮被,三位女紅軍拿出了她們唯一的一條行軍被,合著徐家的爛棉絮被,共同度過了寒夜。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女紅軍們與徐解秀一家同吃同住,在她們的照料下,孩子的高燒也退了。徐解秀與紅軍們一起做飯、縫補軍裝,短短七天六夜,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離別時刻終究到來,大部隊即將開拔,三位女紅軍與徐解秀手拉著手,依依不舍。她們商定,將唯一的一條行軍被送給徐解秀,徐解秀堅決推讓:“你們三個人才一條被子,送給我你們怎麼過冬?”推讓之間,一位年輕的女紅軍靈機一動,將被子剪成了兩半。
女紅軍將一半被子塞到徐解秀手中,動情地說:“大姐,這下我們都有被子蓋了,等革命勝利以后,我們還會回來看你的,到那時我們會帶一條又大又厚更加溫暖的新被子,還有新衣服給你。”徐解秀的淚水奪眶而出。“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人,你們一定要回來,我會等著你們!”
一句承諾
50年的等待守望
這一別,竟是半個世紀,當年的青絲已成白發,但徐解秀的等待從未停止。她時常站在村口眺望,將對三位女紅軍的思念,一遍又一遍地講給孫兒聽。“奶奶沒能等到女紅軍,卻等來了重走長征路的羅記者。”羅開富當年採訪時,朱分永就在現場,“她一把拉住羅記者的手,熱淚盈眶地說,我等了你們50年,終於等到了!她將羅記者誤認成了當年那位與她說話的紅軍小戰士。”
在弄清了羅開富的身份后,老人急切地傾訴,言語中既有深深的思念,也帶著一絲“埋怨”:“她們說話不算數,說好革命勝利了就回來看我的。你告訴她們,解放以后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現在不缺吃的不缺蓋的,就是非常想念她們……”說到動情處,老人泣不成聲,甚至擔憂地問:“她們是不是犧牲了?”
老人對羅開富提出了懇切的請求:“你能不能想辦法幫我找到她們?”羅開富鄭重承諾,會盡力尋找。
1984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發表了《當年贈被情誼深 如今親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請本報記者尋找三位紅軍女戰士下落》的報道后,立刻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感動了無數讀者,更深深觸動了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們。
鄧穎超、謝飛、蔡暢等15位老紅軍看到報道后,倡議全國幫助尋找這三位女紅軍。然而,盡管多方努力,三位女紅軍最終未能找到。但老紅軍們沒有忘記這個承諾,1991年初,以鄧穎超為代表的老紅軍們決定,由羅開富記者代為送一條新被子給徐解秀老人,兌現當年的諾言。
一段往事
溫暖億萬人的心
然而,當羅開富帶著這條承載著革命前輩心意的新被子趕到沙洲村時,徐解秀老人卻在幾天前剛剛與世長辭。
羅開富朝著徐家的神龕三鞠躬:“大嫂,我對不起你,我來遲了……共產黨說的話是算數的,當年三名女紅軍沒有找到,但10多位老紅軍托我帶來了新被子,兌現了她們的承諾,您安息吧。”
朱分永告訴記者,奶奶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她的紅軍妹妹們。她對已是村支書的孫兒囑咐道:“她們都忙,我等不到她們了,現在我們村裡沒有公路,你要修好這條路,不要讓記者和那三位紅軍姑娘走著路來我們家,要讓他們坐著車來我們家。”
如今,紅軍長征走過的這個小山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泥濘小路變成了寬闊的柏油大道,舊屋民居煥然一新,沙洲村村民的人均年純收入從當年不到2000元,躍升至如今的超過25000元。
當年的半條被子,蓋不住五個人的身體,卻溫暖了億萬人的心。剪開的是被子,連起的卻是共產黨與人民群眾血濃於水的深情。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