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學習

作者:江東    發布時間:2025-11-07   
分享到 :

不經意間,斑斕的秋葉已悄然飄落,又到了歲末年尾。每每此時,正是盤點一年收獲,靜心思索學習與工作的時候。記憶裡,我們從出生到長大,從上學到工作,父母叮囑的,老師教誨的,同事勉勵的,領導要求的,或多或少都有學習的內容。有人說,若要論及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的文化特質,“學習”無疑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此言誠為不虛。從“學而時習之”的古老箴言,到如今“終身學習”的社會風尚,學習——已經深深融入國人的基因血脈。

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習不僅增加知識、促進工作,更能塑造人格、升華境界。從根本上講,人到底是經驗性動物。人們說話、辦事,首先會與頭腦中先驗性經驗作比對,從中思考對策、尋找辦法﹔或者,向書本、向身邊人請教,觸類旁通尋求幫助﹔再或者,通過實驗、嘗試的方式,舉一反三找到借鑒。這些,毫無疑問都經學習獲得,都離不開學習塑造。英國哲學家洛克在其著作《人類理解論》講過,“一切知識皆筑基於經驗,歸根結底亦導源於經驗”。人生是一列匆匆而過的單程列車,許多大事容不得失誤,也沒有試錯機會。面對不容有失的人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減少失誤、避免遺憾?唯一的辦法便是加強學習、積累經驗,盡力避免重蹈他人覆轍,減少悔不當初的遺憾。

毫無疑問,學習是個艱苦的過程。“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如同釘釘子,必須發揚“擠”和“鑽”的精神,擠出時間讀書,鑽出空暇思考。正如魯迅所言:“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學習猶如一場獨行遠征,必須守得住寂寞,扛得住煎熬。正如王國維比喻的,要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篤行﹔亦需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學習常與重復和枯燥相伴,猶如在暗黑中開鑿隧道,唯有挖掘不懈,方能抵達光明。西晉陳壽手抄《后漢書》《東觀漢記》積累編寫《三國志》素材,北宋蘇軾抄讀《漢書》至過目成誦,明末顧炎武研讀《左傳》而筆記不輟,他們是以重復之舉實現知識沉澱、思維進階。學習更需要堅韌不拔,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孔子“韋編三絕”,孫敬、蘇秦“懸梁刺股”,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孫康“囊螢映雪”,他們以超越常人的毅力,成就歷史長河中閃耀的辰星。時光奔流不息,知識日新月異,隻有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以學習充實自我、完善人生,方能在奔涌的浪潮中從容前行,不負時代召喚。

學習之道,亦有境界之分。學習是奮進的姿態。從不知學到自覺學,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為學而學到隨心而學,意味著學習境界的躍升。有人形容,學習就像吃甘蔗,從頂端吃到根部,開始覺不出味道,越往后越感到有滋味。小時讀書,是逃避勞動的小算計,是父母用枝條抽打的迫使﹔長大后讀書,少了父母催逼,多了些自願和自律﹔工作后讀書,更多是職責使然,有了對事業的承諾與擔當﹔年長后讀書,自主性大大增強,遨游在知識的海洋,與古聖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不亦快哉!學習若有境界,可分為三種。第一種,屬自發之學。此為本能所驅,亦為自然之理、生存之技。人類幼時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非洲草原上雄獅引領幼崽追捕獵物,北極冰海中母海豹教小海豹潛游換氣,南極風雪裡企鵝雛鳥效仿父母依偎御寒——皆屬此境。第二種,為自律之學。古語有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正是以此激勵士人學子不畏清苦,潛心向學,以求達成平生志向。此類學習目的明確,或為光耀門楣,或為出人頭地,或為著述立言,皆涵括其中。第三種,乃自覺之學。為心中理想,為天下蒼生,甘願舍小我而求大道,如飢似渴,孜孜不倦。這般學習,自有欣然之趣,自得怡然之樂。正所謂,“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於結合實際地運用。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通常,學習包含“學”與“習”兩個相輔相成的復雜過程。換言之,“學”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習”則是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唯有通過“習”,通過練習、實踐,才算真正走完學習的全程,才能讓所學落地生根。之所以說“習”是更重要的方面,一來是因為,學習是一個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同樣的東西擺在那裡,由於學習能力、領悟能力的差別,不同人看到的、學會的,可能會有差別甚至很大差別。“山坡上種滿了鮮花,在牛羊眼裡不過是飼料”。二來是因為,即使掌握了理論知識,其實際運用也往往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所取得的成效及發揮的作用必然存在差異。三國時的馬謖,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學習兵書連諸葛亮都要向他請教,卻隻知死守書本而不務實際運用,最終導致失街亭之敗,實屬學習運用不當的反面典型。

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而言,學習不僅關乎個人修養的提升,更具有深遠意義。通過系統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相關知識,掌握科學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把握時代脈搏、洞察發展大勢,能夠使我們在復雜局面中保持戰略定力,在風險挑戰面前作出正確決斷,從而更好踐行黨的宗旨、服務人民群眾。這正是黨員干部學習的要義所在,也是學習應當追求的境界。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11月7日)